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笔谈 | 构建智识共同体: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逻辑——以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 | 邓磊

发布时间:2025-11-19作者:浏览次数:11

AI导读:本文基于“智识共同体”理论框架,探讨地方高水平大学通过与政府、产业及社群的多元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以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例,分析其如何从地方院校发展为顶尖理工大学,关键在于主动嵌入国家战略、深化校地共生、强化产业链接与社区互动,构建起知识生产与区域发展相融的创新生态系统。其实践表明,地方大学须在国家支持与区域协作中找准定位,增强自主发展与辐射能力,为我国同类高校的特色化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当今时代,全球大学的高质量发展正日益呈现若干共性趋势,如以原始创新为引擎、以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复杂系统中的高效协同为路径。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地方大学数量庞大,且面临独特的挑战与使命。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深度嵌入地方经济社会结构,为区域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和科技支撑,在与地方政府、区域产业和社区民众深层次的耦合互动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为了准确描述地方高水平大学与其他主体间的协同治理逻辑,有必要提出“智识共同体”(intellectual community)这一概念。智识强调知识的智慧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高阶能力,不仅要求洞察社会现实,更强调理解、判断与行动的整合,正如人文传统中所强调的“贯通之智”与“知行合一”。因而,“智识共同体”并非简单的知识生成与网络共享,而是指向一个以大学为知识中枢、政府为制度端口、产业为创新载体、地方为实践空间、社群为需求回路的复合协同系统。在这一共同体中,地方高水平大学成为主动联结城市、大学、产业、社群与民众各方诉求的关键节点,并由此完成从“知识生产”向“地方发展”的转型。

“智识共同体”的提出为理解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促进城市更新、产业升级与公共价值创造提供了新的理论坐标。在这一框架下,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发展实践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样本。佐治亚理工学院起步时只是一所地方技术学院,却凭借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地方政府的合作、产业结构的嵌入以及所在社区的互动,逐步发展为以高水平科研、高密度创新、高强度服务为特征的高水平大学。其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空间治理协同共建、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精准对接等方面的实践,充分展现了“智识共同体”在现实语境中的适配性。剖析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发展史,有助于理解地方高水平大学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可能问题与应对举措,为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走出特色发展之路提供重要的理论镜鉴与实践参考。

一、从边缘走向核心: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在地发展

冷战时期,为了满足军事需要,美国联邦政府在科研领域的投资显著增长,掀起了一轮高等院校参与国家科研计划的热潮。在这股浪潮中,不仅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传统精英大学自然成为科研创新主力,一些地方高校亦因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而获得发展契机。

佐治亚理工学院创办于19世纪末期,是佐治亚州政府为推动南方地区工业化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该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振兴。到20世纪50年代,尽管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工程与科学等领域已具有一定竞争力,但与斯坦福大学等全国性科研中心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作为一所地方公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发展初期面临诸多困境:一是办学经费高度依赖州政府拨款,自主造血能力薄弱;二是缺乏私立学院的融资能力和支持网络;三是坐落于亚特兰大这一未成气候的城市。然而,佐治亚理工学院始终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融入国家战略”的办学理念,从一所一般的理工学院迅速发展成一所国际知名的理工科名校,现已跻身美国顶尖理工院校之列,在70多年间实现了一场华丽逆袭。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构建智识共同体

现代大学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与所在地区共生共荣。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向地方输出人才的关键力量,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日益紧密,其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与所在地区的互动中协同构建出一个智识共同体,佐治亚理工学院在与佐治亚州和亚特兰大市互动发展中的实践,便是这一共同体特征的具象体现。

(一)校地共生,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完成自身使命

冷战时期,美国南部诸州由于南方议员在国会领导层的强大影响力而获得了大量国防及航天资金支持。佐治亚州和亚特兰大市的政治精英和商界领袖敏锐地认识到,打造智识共同体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佐治亚理工学院遂被选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支点。地方政府通过城市重建资金支持校园改造与扩建,通过设立高科技园区吸引企业靠近校园,还将部分郊区规划为科研社区,并配套建设了便捷的交通网络,以方便学院、企业和社区间的通勤。与此同时,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管理层也主动谋划发展策略,聘请“硅谷之父”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的门徒约瑟夫·佩蒂特(Joseph Pettit)担任校长,有意模仿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战略。联邦研发经费的涌入加强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科研职能,其创建了佐治亚理工研究院这一实体科研机构,通过承接军事项目进入军方研发体系,学院的国家声誉和区域影响力迅速提升,并对亚特兰大市和佐治亚州产生了辐射带动效应,不仅为所在地输送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还成为吸引企业落户、重塑地区产业结构的关键节点。联邦拨款、企业经费及校友反哺缓解了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财政压力,使其拥有能够持续发展的自我造血能力,服务社会的职能进一步拓展与延伸。

(二)制度联动,大学与地方协同提高区域声誉

在城市更新与社区建设中,佐治亚理工学院与亚特兰大市政府协同推进校园及城市环境的优化。亚特兰大市一直努力将自己打造成区别于传统南方农业城市的现代化工业都市,希望展示出经济活力且不断树立进步和开放的“新南方”形象。为了改善基础设施和更新公共空间,亚特兰大市遵循逐步扩张的规划理念,启动了城市更新计划。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校园重建计划被亚特兰大市政府纳入城市改造基金资助名单,学院随即出台了校园规划公告,以配合城市更新进程。二者协力提升学校层次、扩大校园规模、改善校园环境。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校园周边的硬件条件,也提升了城市品位,为吸引知识型人才和创新型企业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其他南部城市的政治环境一样,亚特兰大市也长期面临种族隔离和阶级分化的现实问题,但其在应对这些社会矛盾时展现出更为成熟和包容的态度。在谋求超越南方其他地区、建设高科技产业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亚特兰大市政领导层将营造设施完善、环境优质的社区作为重要策略,为专业科技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居住条件。在他们看来,优质的教育体系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的关键因素,城市领导者必须向外界证明,亚特兰大市在推进种族融合的进程中,尽力保障教育质量免受不利影响。为此,亚特兰大公立学校逐步废除了种族隔离。与此同时,佐治亚理工学院在周边扩张过程中也采取了温和、渐进的策略,校方管理层主动与居民沟通,通过上门拜访、逐栋收购等方式争取理解与支持,力求在校园扩张的同时维持社区的稳定。这种相对开放的政治氛围减轻了种族冲突和公众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制约,赢得了持续发展的良好声誉。

(三)产业嵌入,从工厂到园区的地方产业战略支点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发展轨迹,深刻揭示了高校如何由传统知识工厂转型为区域创新和发展的知识中枢。在20世纪上半叶,亚特兰大市的产业主要是交通运输、食品加工、纺织等传统加工制造业,劳动力密集且对知识依赖度低,与地方高校联系有限。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南部经济结构的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地方政策制定者逐渐认识到,依赖制造工厂难以支撑经济的长期增长,必须通过引入以科技与人力资本为支撑的产业体系重塑竞争优势。佐治亚州政府和亚特兰大市政府便开始致力于打造科研机构,并认识到这一工作的开展需以佐治亚理工学院为中心,一方面是要依托后者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更需要其对全州经济形势、产业结构与发展潜力进行系统分析与战略规划。20世纪60年代末,佐治亚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研究中心,在郊区创建了多个分支部门和附属机构,吸引了航空航天、防护工程、电子制造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入驻。高效的交通网络吸附了越来越多的衍生企业、研究机构和就业岗位,佐治亚理工学院成为连接城市与郊区,并促进两者经济交流和社会互动的纽带。

三、地方高水平大学如何破局: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启示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区分综合性、特色化基本方向,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水平大学应聚焦地方发展需求,凸显办学优势和特色,明晰办学定位,在努力成长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同时又具备一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从而在区域和国家创新系统中日益发挥主体作用。

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发展经验看,地方高水平大学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抓住几个核心要素,从而形成校产地协同发力的智识共同体。首先,应发挥大学在智识共同体中的主动性。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以提升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为目标,以创新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循证创业为方法,通过衍生企业等模糊边界组织将学生、研究者、创业公司、孵化器、商业伙伴等紧密联系起来,以高科技园区的创设扩大地方活跃空间,成为地方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节点,增强高校的造血能力和辐射效应。其次,应抓住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发展契机。佐治亚理工学院之所以得以崛起,与冷战背景下美国对科研项目的高度重视和加大财政拨款密切相关。从这一成长经验看,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绝非一地之力所能为之,必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争取空间、资源与政策支持。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不能脱离国家层面的战略方针与财政支持,地方高水平大学要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等国家战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获得重点学科建设、科研平台扶持、区域重大项目协同等政策红利。另一方面,国家要加强对地方高校打造区域智识共同体的支持力度,让地方高校真正实现服务区域、支撑产业、培育人才、引领区域创新等作用,将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纳入国家教育发展顶层设计,真正实现地方发展依靠高校推动,高校发展依靠国家支撑的良性互动。地方高水平大学不仅是省域发展的创新引擎,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未来建设教育强国,亦离不开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高质量发展。

(邓磊,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