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笔谈 | 坚守与拓新: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 李鹏虎

发布时间:2025-11-19作者:浏览次数:11

AI导读:本文论述了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与发展方略。作为衔接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的关键枢纽,其在优化高教结构、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为实现这一使命,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在战略层面保持定力,即坚定服务地方的定位,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实施错位竞争。同时,需增强组织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理念创新锚定发展坐标、以制度创新激活内生动力、借文化创新涵养发展生态,系统地推进改革创新。唯有如此,方能打破同质化困局,构建深度融合地方、彰显办学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从而为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石。

内容由AI智能生成

教育强国建设,龙头是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既需要顶尖大学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潮流,也离不开地方高水平大学筑牢高等教育体系的根基。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中,地方高水平大学以其扎根地方、贴近产业、服务区域的独特优势,成为支撑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建成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坚实依托和关键力量。因此,在实现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的关键阶段,厘清地方高水平大学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战略,对于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发展难题、完善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地方高水平大学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我国特有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地方高水平大学通常与部属研究型大学形成鲜明对照,就其概念而言,一般是指非中央部委所属,在地方院校中担当“领头羊”“排头兵”角色的大学,其对地方高等教育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是驱动区域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具体来讲,地方高水平大学在行政隶属上以省属为主,在办学层次上以教学研究并重型为主,在办学服务辐射半径上以所在地为主。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确立为核心任务,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迈入“质量为先、特色引领”的战略转型期。地方高水平大学兼具质量与特色的双重特征,是质量与特色的统一体,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从发展现状看,地方高水平大学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紧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为地方输送了大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有效支撑了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是连接高等教育与地方发展的关键纽带;其次,从现实需求看,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差异显著,仅靠少数部属研究型大学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内的优质教育需求。地方高水平大学扎根区域,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和科研导向,推动高等教育资源从“集中分布”向“均衡优质”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最后,从战略价值看,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不仅需要部属一流研究型大学在全球竞争中“领跑”,更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稳跑”。前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高度,后者则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广度、厚度和温度。地方高水平大学通过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地方实践、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让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成果渗透到区域经济、产业集群、文化创新等各个领域,成为赋能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上接国家战略、下连地方需求”的枢纽作用,使其超越了一般高校的功能范畴,成为支撑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行稳致远的中坚力量。

二、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保持战略定力、增强组织韧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战略上保持定力。所谓战略定力,是指组织及其领导者的定力,即在重大抉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道路、把握正确方向、作出战略决断的能力。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保持战略定力既是追求长期目标的需要,也是应对复杂挑战的需要。

一是坚守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地方性”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鲜亮底色和鲜明特征。地方高水平大学诞生于地方、成长于地方、受地方支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是高校获取资源、拓展空间的重要基础,更是其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所在。脱离地方发展实际,地方高水平大学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和独特的优势。作为一所应改革开放而生、诞生在特区沃土之上的大学,深圳大学始终坚守融入地方发展大局的战略定位,不仅是“办”在深圳,更是“长”在深圳。建校40余年来,深圳大学扎根特区,与特区同生共长、同频共振,深度参与了改革开放、特区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在培养的近30万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中,有95%以上扎根粤港澳大湾区,80%以上奉献深圳经济特区,为特区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维。与部属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着责任重、地位低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地方高水平大学通常办学规模庞大,肩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另一方面,地方高水平大学被等级管理制度所困扰,在政策资源、办学自主权、师资队伍、办学经费等方面均与部属研究型大学存在不小的差距。上述局限决定了地方高水平大学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领域都做到领先。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必须坚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思维,集中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发展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深圳大学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虽然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但深圳大学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所有学科领域内实现“全面开花”,而是在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有历史积淀和显著特色的学科领域深挖深耕,通过前瞻布局、精准施策、分类支持等方式持续推进高峰学科建设。

三是坚守高质量、错位竞争的战略格局。坚守高质量发展,是地方高水平大学安身立命的根本。坚守错位竞争,则是地方高水平大学避免陷入同质化发展陷阱的关键。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交汇点,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既要有立地的定力,也要有顶天的魄力。通过科学定位、强化内涵、发展特色,努力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与此同时,坚守错位竞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高水平大学要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做到不失位、不缺位,从而实现与部属研究型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等各级各类高校的良性互动和互补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效能。建校伊始,深圳大学就把“标新立特”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上,尤为注重培养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创业示范高校。通过走差异化发展和错位竞争道路,深圳大学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形成了独特优势,奋力实现了地方年轻大学的“后来居上”。

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地方高水平大学还应增强组织韧性,以更好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组织韧性是组织在面对外部环境扰动时,承载冲击、保持核心功能,积极调整以预测、准备、应对和适应干扰及挑战的一种能力。组织韧性并非动摇战略方向,而是在坚守核心目标的前提下,构建灵活适应、快速响应、自我修复的系统能力,使高校在生源波动、经费调整、产业变革等突发变量面前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地方高水平大学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经济形势的波动、办学政策的调整、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给高校发展带来了挑战。增强组织韧性,就是要提高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能力,在变化中把握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践中,战略定力与组织韧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二者只有相互支撑,才能使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既不偏离长期目标,又能灵活应对短期挑战,最终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三、地方高水平大学需善谋创新举措、勇攀发展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坚守战略定力的基础上,地方高水平大学还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锚定发展新坐标

大学的改革创新首先在于理念的创新,理念的创新往往能够给大学带来全新的面貌。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理念创新,本质上是跳出以顶尖研究型大学为模板的模仿式发展怪圈,构建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与时代需求深度契合的办学模式。1983年,深圳大学在特区的一片滩涂和荔枝林里破土而出,努力办成“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这不仅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对深圳大学的殷切希望,也形成了深圳大学鲜明的办学定位。2019年,党中央赋予深圳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立足新起点、新征程,深圳大学提出“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的全新定位,并制定了融入深圳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到2025年,建成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到203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既是“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时代内涵的自然延展,也是深圳大学办学定位的崭新坐标。从根本上讲,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理念创新,是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定义”的觉醒。在国家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应锚定新的发展坐标,走出一条既坚守大学本质,又彰显地方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以制度创新为支撑,激活内生新动能

探寻大学制度创新的突破口既是大学理念落地的有力保障,也是推动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一所年轻高校,深圳大学没有固守旧有的质量观和发展观去赶超国内外的一流大学,而是以制度创新为支撑,大胆摸索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比如,率先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率先实行奖学金制度,率先推行大规模勤工助学制度,率先推动后勤部门社会化改革……深圳大学充分发挥“实验大学”的先锋作用和示范作用,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先行探路,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与试验田。进入21世纪,深圳大学持续彰显以改革创新为基因、先行示范为基调的办学精神特质。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2010年开始,深圳大学在全校实行全员聘用制度,破除教职员工的干部身份;2016年,深圳大学实行“预聘—长聘”管理制度,激发增量和存量教师的工作活力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改革为深圳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成为深圳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可以说,制度创新既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破局之钥”,也是“立根之基”。地方高水平大学应以制度创新为牵引,实现从跟跑模仿到特色领跑的跨越。

(三)以文化创新为根基,涵养发展新生态

文化创新是地方高水平大学构建独特发展生态的精神内核,以文化创新为根基,涵养发展新生态,要求地方高水平大学既需扎根区域文化土壤,又要回应时代创新诉求,通过价值重塑与氛围营造,形成支撑长期发展的软实力。深圳大学作为一所与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同步成长的高校,始终将文化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致力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态。一是以“三自精神”哺育英才。创校之初,“自立、自律、自强”被确立为大学的校训。“三自精神”给深圳大学师生们注入了自信自强、敢于创新的成长基因,现已成为深圳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二是确立“顶天、立地、育人”的学术文化导向。顶天,就是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做原创性研究;立地,就是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有用的研究;育人就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顶天、立地、育人的学术文化导向很好诠释了地方高水平大学“上接国家战略、下连地方需求”的重要枢纽作用。三是践行“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文化。即在“双创”洪流中,要投身深圳特区建设,做脚踏实地的深耕细作者,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总之,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需在理念革新、制度落地与文化培育的全链条中,把握好坚守与拓新的辩证关系。既要以坚守筑牢发展根基,锚定办学初心与服务地方导向;又要以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突破路径依赖与发展瓶颈。最终在服务地方发展与对接国家战略的动态平衡中,构建起特色彰显、动能强劲的高质量发展生态。

(李鹏虎,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长聘副教授)

(来源:《大学与学科》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