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我国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高等学校“十五五”规划编制必须深度贴合时代,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紧扣国家战略,服务发展大局
国家发展战略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根本遵循。“十五五”期间,高校规划需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将自身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发展全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上的决策部署,是规划编制的首要任务。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三者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规划中,根据学校现阶段的特色特点,明确自身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定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同时,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部署,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引领教育强国建设。这意味着高校要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国际化等举措,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针对人口变化,应对规模结构挑战
人口出生数量下降逐渐会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变化直接导致未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高校面临着控规模的现实压力。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中,高校必须科学预测生源变化趋势,合理控制招生规模,避免盲目扩张带来的资源浪费和教育质量下滑。
除了控规模,调整专业结构也是应对人口变化的关键举措。随着生源减少,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优化专业设置,才能吸引优质生源。高校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对传统专业进行升级改造,淘汰那些就业前景不佳、缺乏竞争力的专业。同时,加大对新兴专业和交叉学科的投入,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例如,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此外,人口出生数量下降也促使高校要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高校只有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
应对环境变化,把握发展机遇
当前,高等教育面临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除人口因素外,科技革命与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变革是重要趋势。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方式创新提供了新手段与平台。高校应积极拥抱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校园,开展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分析,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
能源结构改变与产业变革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兴起。高校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增设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
国际化竞争是高校面临的另一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竞争日益激烈。高校要树立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话语权。
“十五五”是高校发展的关键期,规划编制要紧贴时代背景,紧扣国家战略,立足人口变化与规划特性,应对环境变化。科学的规划能帮助学校未雨绸缪,有效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通过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使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