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规划 | “十五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阶段性特征及改革发展策略构想 | 王辉

发布时间:2025-09-24作者:浏览次数:1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截至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763.1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是世界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十五五”时期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有必要系统分析“十五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以更好谋划高等教育整体改革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

“十五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十五五”时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将面临非常特殊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未来五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大国竞争空前激烈,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会不断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与此同时,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成为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人民群众对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高等教育给予更高期盼,满足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六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关键期。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从现在到2035年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时间跨度正好是“十五五”“十六五”两个五年规划。“十五五”时期是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五年,其关乎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其一,《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要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其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到202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要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其中包括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普及化,未来将从普及化的初级阶段转向高级阶段。但我国高等教育与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相比,与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相比,与有关发达国家相比,在教育理念、体系结构、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资源保障以及治理体系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和不足,高校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十五五”时期,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为“十六五”时期高起点冲刺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攻坚期。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社会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力量。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科研成果多而不优、人才高地尚未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十五五”期间要以高等教育改革为战略支点,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打破教育、科技、人才固有的观念边界、制度边界、体制边界、人员边界、资源边界,统筹推进“三位一体”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系统性跃升。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提升期。高校战略服务能力是多方面的。从人才培养看,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结构性矛盾,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协同联动不够。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92020年版)》预测,2025年集成电路人才缺口约30万人。据有关研究测算,预计到2028年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将达130万左右。近期,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对建立健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部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从科技创新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占比较高,“十五五”时期可能成为科技发展若干领域的突破期,需要高校产出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有效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回答好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关切。

四是学龄人口增长期。根据有关方面预测,“十五五”时期,我国18岁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波动上涨。“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18岁学龄人口的变化对高等教育带来多重挑战,一方面,高等学校需要在目前办学资源条件普遍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深入挖潜扩大学位总量,提供更多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各类保障政策支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

五是数字化转型加速期。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其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预计未来5年,这场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对教育领域将产生深刻影响。未来数字化将与高等教育加速融合,倒逼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教育资源与工具、师生角色、教育评价体系、科研范式及治理体系的变革。“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利用数字化赋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六是高等教育治理变革期。履行好“十五五”时期的新使命新任务,需要进一步激发高等教育的生机活力,需要更新治理理念、优化治理结构和提升治理能力。政府要更加注重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并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高校要对内部管理制度和组织方式适时进行调整。如,为适应交叉学科发展,高校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创新,打破传统院系壁垒,积极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资源配置与共享机制。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应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转专业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策略构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谋划“十五五”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中期、长期与远期结合,将五年规划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要重点围绕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在统筹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基础上,针对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重点发展任务和改革任务,夯实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基础,实现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跃升;着力突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堵点”“卡点”,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十六五”时期及未来发展积累“实力红利”和“制度红利”。

第一,系统谋划总体思路。

在政治方向上,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战略定位上,重点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突出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支撑性地位和作用。在宗旨意识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在发展思路上,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提高质量为主题,更加注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科学合理设定发展目标和具体指标。

紧紧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以及国家“十五五”规划明确的目标,合理确定高等教育“十五五”时期的目标任务。期望到2030年,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及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高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显著跃升,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在总目标下,合理确定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学研究生数、每十万人口本科在校生数、本科及以上理工农医类毕业生占比、高技能人才占比等指标,并做好与2035年预期指标的衔接。

第三,规划和接续推进若干重大举措。

在发展规模上,结合生源人口变化,适度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和职业本科招生规模。在优化专业结构上,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在质量提升上,实施高等教育提质升级行动,推动高校差异化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在科技创新上,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多措并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能力,加快建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输送一线从业人员。在数字化转型上,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变革。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特别是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优化高校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大力度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在对外开放上,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高校学生交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在高校评价上,建立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第四,完善支撑保障机制。

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工作机制,统筹研究“三位一体”重大战略问题,制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政策,建立一体推进督查督导机制。健全高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政府财政性经费投入机制,适时适度提高高等教育生均拨款标准,完善多主体经费投入激励机制。逐步提高基础研究预算支出比重。优化高校基础办学条件改善机制,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推进高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高校章程,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探索高校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有效释放创新活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原司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59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