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动态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 揭示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治理趋势

发布时间:2025-09-17作者:浏览次数:1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92日发布的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在设有教科文组织教席(UNESCO Chair)或参与大学间合作网络(UNITWIN Network)的高等教育机构中,近三分之二已经制定或正在制定关于人工智能(AI)使用的指导框架。这项涵盖90个国家400所机构的调查揭示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广度与深度,同时凸显了教育工作者对技术认知和伦理风险的不均衡状态,以及全球各地区在制度建设方面的显著差异。本次调查作为UNESCO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本覆盖全球各主要区域(阿拉伯国家8%、亚太地区15%、欧洲和北美47%、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20%、撒哈拉以南非洲10%),并通过深度访谈补充量化数据,确保了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全面性。

调查发现,人工智能工具已广泛应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多个领域。90%的受访者表示在专业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其中最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研究辅助和学术写作;近半数受访者正在教学环节尝试应用人工智能,具体涉及课程设计、作业评分和学术不端检测等方面。然而,与高使用率形成对比的是,教育工作者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信心存在明显不足。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其教学适用性、研究可靠性及技术原理缺乏充分认知,并担忧人工智能对人权、民主和社会正义的潜在影响。值得注意的是,25%的机构已经遇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对工具的过度依赖、学术成果的著作权争议以及研究中存在的算法偏见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加快制定相关治理政策。调查显示,19%的受访机构已经建立了正式的人工智能使用政策,另有42%的机构正在制定过程中。这一趋势在不同性质的机构中均有体现,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欧洲和北美地区约70%的机构已采取行动,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一比例仅为45%。在已经实施政策的机构中,常见的措施包括开展学生宣传活动、发布使用指南以及将人工智能规则纳入学术流程。通过深度访谈,调查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一是以检测与惩戒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侧重防范不道德使用;二是以迭代涌现为特征的参与式路径,通过师生协商、将人工智能素养设为必修课,并系统性重构评估体系。

与此同时,高校对人工智能工具的投资呈现显著增长。约半数受访者确认所在机构有专项采购计划,其中三分之二的投入集中于科研领域,同时教学与学习支持工具也受到广泛重视。这表明人工智能在知识生产和教育创新方面的价值已得到普遍认可,但需要与伦理框架建设同步推进。

作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机构,UNESCO近年来持续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伦理化应用。其2021年发布的《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为各国提供了基本原则,同年出版的《人工智能与教育:政策制定者指南》则提供了具体政策建议。2024年,UNESCO进一步发布了《学生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和《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目前正在制定针对高等教育师生的人工智能能力指南。

综合来看,全球高等教育机构在人工智能应用上面临技术认知不足、伦理风险凸显、治理能力不均等共同挑战。未来需要构建更加清晰、可操作的制度框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以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教育公平、学术诚信与社会正义。UNESCO的系列指南为这一进程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各国仍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更具适应性的政策与实践方案。

(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