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新数据,过去二十年间,全球高等教育机构注册学生数量实现了显著增长,总量从2000年的约1亿人跃升至2023年的2.64亿人,增幅超过一倍。全球高等教育平均总入学率(gross enrolment ratio)亦从25年前的19%大幅提升至2023年的43%。然而,区域间存在巨大鸿沟:欧洲与北美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79%,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Sub-Saharan Africa)仅为9%,凸显全球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平等。区域增长态势各异,东亚与东南亚(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Asia)增幅最为迅猛,从2000年的15%跃升至2023年的52%;大洋洲(Oceania)则呈现波动,2000至2010年间从57%升至70%,但到2023年回落至64%。
性别平等取得历史性突破。全球范围内,女性不仅在高等教育中弥合了与男性的差距,更成为学生主体。2000年男女学生比例基本持平(女性49%,男性51%),而到2023年,每100名男性学生对应113名女性学生。中亚与南亚(Central and South Asia)进步尤为显著,从2000年每100名男性对应68名女性发展到2023年实现性别均等。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性别失衡依然严峻,每100名男性学生仅有78名女性学生。
国际学生流动呈现激增与转型。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国际流动学生数量在过去二十年增长逾两倍,从2000年的210万增至2023年的近690万。国际学生占全球高等教育注册总数的平均比例从2000年的2.1%上升至2023年的2.7%。2022年,欧洲与北美接收了全球超过一半(400万)的国际流动学生。美国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国际高等教育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IHE)主任、学生国际化专家汉斯·德维特教授(Hans de Wit)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印证了三十年来学生“南-北”流动(特别是流向英语国家和欧洲大陆)的趋势持续加强。中国和印度仍是主要生源国,但亚洲(尤其是中国)接收国际学生的能力正在提升,全球生源国和目的地国呈现多元化发展。德维特教授预测,当前地缘政治演变、中等收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美国、其他英语国家和欧洲的反移民与民族主义趋势,很可能在未来十年削弱这些国家的主导地位,加速其市场份额下降的温和趋势,并促进“南-南”流动的兴起。区域流动差异显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速度远超其接收国际流动学生的能力;大洋洲则高达五分之一的高等教育学生为国际流动学生。
难民群体高等教育参与度亟待提升。尽管全球流离失所者、难民或处于类似难民境遇者总数约达1.23亿,其进入高等院校的比例依然很低,2023年仅达7%(2000年不足1%)。为克服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学历资历护照(Qualifications Passport),旨在认证难民和被迫流离失所者的学术、专业和职业资格。
高等教育完成率普遍提升但区域差距显著。2023年全球平均超过四分之一的年轻人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高于2000年的不足五分之一。东亚与东南亚进步最为突出,毕业率从2000年的12%大幅升至2023年的39%。欧洲与北美从29%上升至45%(增长16个百分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几乎停滞,同期增幅仅1.4个百分点,至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特凡尼娅·贾尼尼(Stefania Giannini)强调,高等教育对推动全球经济与智力发展至关重要。她指出:“高等教育的未来是全球化、数字化和流动性的。随着数以百万计的人攻读学位和替代性证书,资格认证的国际合作对于支持流动性和维护对资质的信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继续支持各国扩大优质高等教育的普及,包括推动公平透明的资格认证。
(来源:世界大学新闻(University World News)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