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当然有底气设立教育学院。它不缺品牌、资源和平台,也早已拥有较完备的教育研究基础。但“容得下”三个字,并非理所当然。在当前强调科技攻关、产业支撑的舆论氛围下,教育学科在许多地方反而成为“被腾挪”的对象,甚至被视为无法转化为硬实力的“边角料”。此时此刻,一个顶尖高校选择不砍教育,而是扶持它、赋予它更高的平台,本身就透露出重要信号:教育不是高校学科结构的“拖累”,而是重塑国家能力体系的重要支点。
我们习惯了用“理工强校”的逻辑评价大学的现代性,却忘了教育之于社会的结构性作用。没有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再生产,任何技术优势都难以持续;没有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洞察,科技成果也容易滑入工具主义的陷阱。清华的选择告诉我们,一所大学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不能只依赖实验室的光,也需要教室的灯。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大多数一流大学都设有教育学科或研究机构。这不是巧合,而是因为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核心难题之一,牵动着代际流动、社会公平、科技伦理、文化认同等多个系统层面的变迁。教育不是单一学科的服务对象,而是一种公共理性和社会组织力的体现。因此,设立教育学科,不是“文科情怀”的延伸,而是大学认知能力的体现。
在国家层面,教育始终是中国应对大国博弈、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支点。今天的中国,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保持发展韧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期积累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教育投入。一个国家能否穿越周期,取决于它如何理解自己的教育系统;一个大学是否具有时代感,也往往体现在它是否为未来社会准备教育者,而不仅仅是工程师。
当然,教育学院不能仅仅是回应政策号召的“形象工程”。它必须承担起重新思考教育理念、培养未来教育者、推动教育治理创新的任务。这对清华是挑战,也是一种厚望。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珍惜这一信号——它说明,在一个追求硬实力的时代里,仍有大学在坚守教育的精神性。
教育从来不只是职业训练,它关乎人类对自身未来的认知与托付。清华大学容得下教育学科,并不只是因为它有条件,更因为它还有信念。在我看来,这才是今天最值得我们记住的事。
(里瑟琦科教观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