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 Matthews:跨学科教学中的张力平衡策略:伯明翰大学“学习环境设计”课程的实践启示

发布时间:2025-03-14作者:浏览次数:12

伯明翰大学自2021年起开设的在线研究生证书课程“学习环境设计”,通过整合工程、数据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索了跨学科教学中的核心挑战与解决方案。该课程由五个学科模块(编程、数据、设计、学习理论、技术社会影响)和一个综合案例研究模块构成,旨在培养学习与技术交叉领域从业者的整合能力。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学团队总结了以下关键张力及其平衡策略:

1. 学科深度与跨学科广度的平衡

课程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有限学分(每模块10学分)内兼顾学科深度与跨学科广度。例如,学生需从数据科学模块快速过渡到人文社科模块,同时兼顾职业实践。为此,团队采取以下措施:

l  分层设计:前五模块聚焦学科核心知识(如编程基础、学习理论框架),为综合模块奠定基础;

l  动态调整:通过团队协作防止内容过度偏向单一学科或流于表面,例如定期审核模块难度是否适配多元背景学生;

l  统一教学法:采用连贯的教学模型确保跨模块知识衔接,降低学习断层风险。

2.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张力

不同学科对“理论”的界定差异显著(如自然科学vs社会科学),容易导致教学脱节。课程团队通过“实践性理论”(praxis)化解矛盾:

l  批判性应用:引导学生以学术文献为工具,在自身职业场景中批判性分析设计决策;

l  情境化评估:所有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践,既遵循真实性评估原则,又规避生成式AI的滥用风险。

3. 学科基础与整合能力的协同

综合模块要求学生基于案例研究,融合至少两个学科视角提出解决方案,这对教学与评估提出双重挑战:

l  教学创新:教师需“放手”让学生自主定义问题框架,转而充当跨学科整合的引导者;

l  分级评估体系:设计四维评分标准(沟通能力、学科基础、整合创新、批判意识),首评人关注整体整合质量,二、三评人分别审核学科专业性,确保评估兼顾深度与跨界性。

4. 外部质量保障机制

课程引入“资深外部评审”制度,通过独立视角迭代优化课程设计。评审者不仅提供质量监督,还积极参与课程结构调整,例如建议强化跨学科评估的标准化指引。

5.实践成效与启示

经过四年教学实践,该课程验证了跨学科教育的可行性:

l  学生层面:职业从业者通过整合多学科工具,提升了复杂问题解决能力;

l  教师层面:教学团队自身经历“跨学科学习之旅”,推动研究与合作网络扩展;

l  制度层面:探索出一套可复制的跨学科课程开发框架,包括模块化结构、动态平衡机制及混合评估体系。

伯明翰大学的经验表明,跨学科教育并非消除学科差异,而是通过“有意识的张力管理”,将差异转化为创新动力。其核心在于:建立协作文化、设计弹性结构、嵌入真实性评估,并以外部反馈驱动持续改进。这一模式为高等教育机构突破学科壁垒、回应复杂现实需求提供了实践范本。

(来源:Times Higher Educatio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