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既是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依托和载体,也是我国高校进行各种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五次更新学科专业目录,逐步建立了国家重点学科制度、学科评估制度、一流学科建设制度,并确立了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高校学科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2035”教育现代化优化调整高校学科布局,既是深厚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更是具有预见性的战略问题。本期文章对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方建锋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优化方向、构建高校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挑战等话题。
01 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主要阶段与优化方向
中国从建国开始在高校学科调整和布局方面经历了哪些阶段?未来的学科优化改革工作的方向是什么?
迄今为止,我国70多年的学科建设历程,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重点及建设机制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1949—1977年的计划主导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学科目录的划分主要以行业特点为依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和改造工作均由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等学科得到较快的发展,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则被取消,财经和政法学科被削减。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学科专业发展几乎停滞,很多学科专业被取消或合并。
二是1978—2015年的调整优化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学科专业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重建,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了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发展。同时,随着“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重点建设和提高质量的阶段,学科专业布局更加注重高水平和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加强了对重点学科的支持。
三是从2015年至今的提质增效阶段。在这一阶段,国家积极推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周期从原来的10年缩短至5年,2024年又开始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大大增强了学科调整的灵活性。为了应对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技术挑战,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成为新的导向。
回顾学科结构的调整历史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学科优化调整布局的历史演进有其内在逻辑,即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国际竞争的主战场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效能。以此为依据对未来学科优化改革工作的方向进行研判,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学科优化调整布局将不仅聚焦学科建设的传统知识体系和组织制度,还将着力建立与科技创新和新兴布局等相匹配、相适应、相协调的学科规模和学科结构。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加快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确保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有效对接和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科专业集群。
02 构建高校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与挑战
您如何看待近年来一些高校纷纷增设了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模式?
按照学科大类培养人才的确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此需求。按照学科大类培养人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帮他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大类招生的模式增加了教育的灵活性和个性化,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现和发展自身的兴趣与专长。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普及化后,对人才个性化培养变得更加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大类招生也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规律的表现。此外,放眼全球,按照大类招生还可以更好地与国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接轨,有助于吸引国际学生,促进中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但在当前阶段推动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还面临一定的挑战,需积极应对。一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挑战。学科大类培养要求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目前可能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学科交叉的改革探索。二是师资力量配置问题。跨学科培养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和教学能力。目前我国教师普遍达不到这一素养要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和教学项目,在实践中提高跨学科能力。三是学生选择与适应问题。学生在大类培养模式下需要在较晚的阶段确定专业方向,这对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能力带来挑战。
03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培育一流学科的核心策略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学科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培育一流学科,您有着怎样的看法?
首先,明确学科定位与特色是很重要的前提。高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明确一流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定位,确保学科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同时,还要明确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位置及优势,要突出学科的特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支撑。高校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学术造诣深厚的领军人才和青年才俊,构建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同时,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
再次,深化科研创新与平台建设是必要支撑。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灵魂。高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的科学研究,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同时,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为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此外,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潜在突破口。当前,学科交叉与融合已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项目,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这有助于拓宽学科视野,激发新的科研灵感,提升学科的整体竞争力。
最后,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提供外部支持。一流学科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高校应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会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推动自身学科成果走向世界。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科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04 新发展机遇下,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有效举措
未来的学科也要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您认为应采取哪些举措来发展?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与战略规划。高校应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制订前瞻性的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可以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点,新增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
二是鼓励新兴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未来的产业往往不是单一学科能够完全涵盖的,因此,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至关重要。可以通过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交叉学科专业,鼓励学者和学生参与多学科的研究项目,推动跨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应用。此外,还应制订相关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创新创业基金等,激励企业与高校在新兴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新学科的发展和应用。
三是重视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为了使学科发展与产业需求同步,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不仅限于教学,还应包括科研和技术创新项目,如共同设立联合研究院或实验室,专注于新兴学科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企业可以提供资金、设备和应用场景,而高校则提供科研团队和学术支持。特别是在新兴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获得高校的科研支持,而高校则能够获取产业的实际问题和数据,增强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四是推动创新与创业教育。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崛起往往伴随着创新和创业的需求。因此,学科设置中应增加创新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创业竞赛等,提升他们在新兴领域中的竞争力。
国家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高校学科应该怎样配合国家的这一战略?
一是明确学科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的契合点。高校学科需要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找准与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的契合点。基于国家战略导向,制订详细的学科发展规划,确保学科建设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
二是优化学科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撤销落后或过剩的专业,增设与新产业、新业态紧密相关的学科。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与企业、研究机构的合作,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还可与行业领先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如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四是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人才。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新兴技术、管理等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专业选择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五是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鼓励学术自由和创新精神。创建孵化器、创业园等平台,支持师生创新创业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大学》202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