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两会来了!关注高教热点提案!

发布时间:2025-03-06作者:浏览次数:11

每年两会召开,都有许多教育界代表、委员围绕教育热点、难点话题建言献策。

在去年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宁凌提交建议,表示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

日前,媒体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获悉,该建议获得教育部答复。答复透露,要指导相关专家组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推动高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今年的两会,代表、委员们对教育发展有哪些建议?让我们一同看看——

 

全国政协委员汪小帆:建议对高校青年教师增设专项培育基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育问题。

他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资助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为我国科研领域出成果、出人才作出了显著贡献。他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力量对基金总额的更大力度支持,相关部委积极设立相应领域的科研基金,拓展资助渠道,增设针对入职不久的高校青年教师的专项培育基金。同时,进一步引导高校合理对待基金项目,优化教师评价标准。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建议增设全学段AI课,开卷测评提至30%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今年提交了多项议案,其中建议将AI能力纳入新课标,在各类人才选拔中开闭卷测评权重“三七开”。

其一,刷新AI时代的能力素质模型。根据AI发展情况和教育强国的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改新课标、调整新高考要求;明确跨学科思维、人机协作等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创新评价方法,在未来的各类人才选拔中,将现有闭卷纸笔考试权重比例设为70%,确保孩子掌握基本知识,开卷考试比例设为30%,评价孩子使用AI工具的创新能力;

其二,梳理全学段AI课程体系,增加AI通识课。梳理从中小学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学段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升级知识体系,增加AI通识课,鼓励头部企业直供前沿资源;

其三,打造AI实验实训场景,出台AI实验室建设标准。在基础教育阶段,结合新课标要求,出台中小学AI实验室建设标准,深化职教与高教校企“AI产业学院”,开展全国性AI挑战赛破解真实产业难题,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此外,刘庆峰还建议优化生均经费支出结构,为“AI+教育”提供持续经费保障,推动教育AI应用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体系。如将智能学习终端、智能教师助手、人工智能课程等教育领域AI产品和服务分阶段纳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目录》,建立动态品目分类体系,指导和支持教育单位规范、有序采购AI相关产品及服务,开展应用实践。

全国人大代表吴仁彪:建议研究生考试提前至9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研究生考试与录取时间安排,与大学生就业规划存在一定冲突。研究生考试一般从12月下旬开考,至次年5月下旬录取工作结束,而用人单位招聘高峰期集中在9-12月,也就是说,考生如果要全力备考,只能放弃秋招。然而,一旦研究生考试落榜,马上就面临毕业离校,求职成功机会很少的境况。

因此,吴仁彪建议,经全国人大审议提前一年确定招生计划,将研究生考试时间提前至每年九月的第二个周末,录取工作提前到11月中旬结束,如此一来,未能上线以及复试落榜的考生便能及时投身就业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李校堃:建议推进高水平地方医学院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对“双一流”建设高度关注。

李校堃建议,推进高水平地方医学院校“双一流”扩容。

一是建议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对地方医学院校建立“双一流”评选独立赛道。根据各省的人口情况、自然资源以及各高校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在充分考虑大人才、大平台、大项目、大奖项等要素基础上,适当结合国家“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东三省”等区域布局特点,制定地方院校“双一流”标准和严格、严谨的评估原则,聚焦地方医学高校的优势学科,确定新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

二是建议加大地方政府对高水平地方医学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专门的生命科学领域建设经费专项或建立专项地方高校建设资金,或适当提高医学生生均拨款标准;提供更多资源与平台,支持地方医科大学改善办学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提升科研水平等;实施学科交叉融合,打造更多登峰、特色和优势学科群,支持不同省份结合自身特定产业建设需求,培育特定学科专业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双少敏:助力中西部地方高校学科优化调整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会副主委、山西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院长双少敏建议,教育部对中西部高校建立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为其预留设置空间并予以建设投入。

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具体办法,明确对学科目录调整后新设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增列,给予510年左右的建设延展期。建设周期内,允许新建学科的学术骨干与原学科交叉并用,不受只能在一个一级学科归属评估的限制,以此打消原学科的顾虑,激发学术骨干对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探索的热情。

另一方面,在相关政策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层面也要因势利导,通过基层科研教学组织形态和体制机制的改革,推进“双聘双算”等方式,突破学科壁垒和组织壁垒,让师资等创新要素在学科间、院系间充分流动起来,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挖掘新的学科增长点,促进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甘华田:建议将学历歧视纳入就业歧视范畴

32日,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甘华田表示,今年两会期间,他将建议通过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用人评价体系等方式,来摒弃“学历歧视”,创造更加公平的就业环境。

甘华田建议,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要带头摒弃“学历歧视”,打破“唯名校”“唯学历”的观念,探索先试先行的用人方式;建立“学历歧视”投诉举报机制,对于屡犯“学历歧视”的企业纳入征信记录。

此外,甘华田认为,要深化教育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取消或弱化高校“行政式”分级分层。弱化甚至取消高校“行政式”分级分层,逐步取消一本二本划分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更加公平地参与就业竞争。

全国人大代表宋燕:建议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

今年全国两会,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准备提交的建议还是以文博工作为主,比如有关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等。

宋燕指出,我们国家的博物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无论在教书育人还是文化传播上,既要体现其学术魅力,又要发挥其最好的社会教育作用,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丁建宁:建议修订《劳动法》保障大学生实习权益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将修订《劳动法》列入立法规划或计划,增加“依法保障就业实习大学生的劳动合法权利”,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丁建宁表示,在统筹修法过程中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就业实习大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16周岁以上的学生属于劳动者的适格主体,具有完全的劳动权利和行为能力,其实习过程已具备“劳动”的所有属性,相关司法实践中也逐渐形成共识。因此,通过修订《劳动法》对就业实习大学生的劳动主体地位作出明确规定成为治本之策。

二是界定就业实习大学生的权利范围。现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对于就业实习大学生在实习单位是否形成“从属劳动”上存在法律盲区。应考虑尽快研究打破传统劳动关系与劳动基准、社会保险的捆绑关系,探索将就业实习大学生与实习单位视同建立劳动关系的模式,扩大劳动基准的适用范围,使就业实习大学生也能享受工资、工时、劳动条件等方面劳动基准的保护。

三是强化多元主体对就业实习大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职能。高质量就业实习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学校要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完善实习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提供更多优质对口实习岗位,提升学生与实习岗位的匹配度等。政府部门要加强就业实习公共服务、就业实习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惩戒力度等,解决学生实习安全保障等顾虑,建立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实习体系。企事业单位要转变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将实习作为人力资源储备的重要环节,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实习友好氛围。

(来源:未名教学服务第一线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