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这一年的征程中,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一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撤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调整了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持续推进教育公平。
这一年,各大高校踊跃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全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紧密携手,建立了更加稳固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了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多位顶尖科学家相继全职回国任教,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获得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以“鲁班工坊”“班·墨学院”“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为代表的境外办学品牌,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4年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令人倍感振奋。为进一步回顾与展望这一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一读EDU特别推出“回望2024”栏目。我们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学人以及高校管理者等,一同分享他们眼中的2024。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视角,去探寻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里,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他们对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展望与期许。
今天,一读邀请到的是日本广岛大学黄福涛教授。让我们一起听他说——
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年,多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政策和实践推动了教育的全面提升与结构优化,显示了中国在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实力、服务国家战略方面的不懈努力。例如,9月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了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并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任务,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的一体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进一步强化了高校的自主权,而双一流建设也显著提升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此外,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的成立,加速了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凸显了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关键作用。这些举措充分展现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与中国特色。
本文将重点分析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与中国特色,并探讨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路径与挑战。
聚焦: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1.教育强国的核心内涵
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大,更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强国的核心任务在于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这些核心要素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教育强国目标的基本框架,旨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球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
在此框架下,教育强国不仅强调硬实力的构建,也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例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产业、强化全球教育话语权,中国逐渐形成以高质量教育为核心的国家竞争力。同时,教育强国的目标并非单一追求技术或科学领域的领先,而是涵盖全面、平衡发展的多元维度。
2.中国特色的具体体现
文化传承与理论创新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基础,中国致力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近年来,以清华竹简整理和发布为代表的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理论创新能力,为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贡献了独特视角。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路径强化了中国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性,也为推动全球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范式。此外,教育强国目标还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中,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教育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课程内容。
分类发展与区域均衡
双一流建设在优化高校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崛起。例如,近年来陕西、甘肃等地区的高校在政策和资源倾斜的支持下,其办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显著提高。这种平衡区域发展的做法不仅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还为全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基础。同时,地方高校也在区域特色学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生态学、能源研究等领域的区域突破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数字化与国际化的结合
数字技术在中国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智慧校园的建设,中国高校的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同时,通过设立国际教育合作实验室和中外联合学位项目,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更加深入。这种数字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路径,不仅提升了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还为中国高校赢得了更多国际声誉。此外,随着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中国高校在数字化教育领域逐渐领先,为未来教育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3.双一流建设的进展
双一流建设的成效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包括学科体系的重构。例如,近年来“双一流”高校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在国际学术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同时,这些高校还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产学研结合,助力地方经济发展。这种多层次的双一流建设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此外,双一流高校还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设立了多个面向弱势群体的教育项目和奖学金计划。
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挑战
1.评价体系的改进
目前,量化导向的评价体系对高校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一些高校为追求排名而偏重短期内容易产生成果的研究项目,导致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投入不足。未来,中国需要探索更加多元和科学的评价模式,例如通过引入国际同行评议机制,进一步增强学术评价的公平性和权威性。此外,高校管理层需要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将教师的教育贡献纳入评价体系,以平衡教学和科研的优先级。
2.国际化吸引力的提升
尽管中国高校的硬件设施和研究水平已有明显提升,但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和学生仍需要克服一些制度性障碍。例如,进一步简化外籍学者的签证和居住手续,同时加强对外籍学生的职业发展支持,可以显著增强中国高校的吸引力。同时,中国高校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项目,以提高在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3.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
高校科技成果在实际转化过程中面临着技术评估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例如,许多高校的实验室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因缺乏企业支持而无法落地。为此,需要建立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企业、高校和政府的三方联动,加速成果转化的效率。此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评估体系的建设,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4.学科交叉与协同创新不足
尽管中国已设立多所跨学科研究机构,但在实施层面仍存在障碍。例如,部分高校在学科评估中仍倾向于单一学科导向,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未来,需要通过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学科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以应对复杂的全球性问题。例如,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的跨学科研究项目可作为典范,推动协同创新。
2035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展望与路径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学术指标外,未来的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高校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例如,可以探索建立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导向的高校评价标准,从而促使高校在全球环境治理、社会公平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2.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资源引导,鼓励高校在医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领域开展跨学科研究。例如,在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研究中,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国际趋势,中国高校可进一步借鉴并拓展相关经验。
3.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
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高校可以通过与行业协会合作,搭建共享技术平台。例如,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区域创新网络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协同创新,中国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本土化的合作模式。
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为增强国际影响力,中国高校可以进一步推动双学位项目和交换生计划的发展。同时,通过吸引更多国际组织在中国设立研究基地,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学术界的地位。
5.优化治理与资源配置
未来,中国高校需要在内部治理中实现更加科学化的资源分配,例如通过优化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实现平衡发展。
结论
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2024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不仅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方案。未来,通过优化评价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国际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中国高等教育将在全球教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为世界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来源:一读EDU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