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眼中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热点|回望2024

发布时间:2025-02-27作者:浏览次数:13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着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在这一年的征程中,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一年,教育部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增撤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系统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律制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专门出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旨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提升,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调整了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持续推进教育公平。

这一年,各大高校踊跃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全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更好地应对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高校与企业紧密携手,建立了更加稳固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了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多位顶尖科学家相继全职回国任教,为学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职业教育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获得显著成效,成功打造以鲁班工坊”“·墨学院”“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为代表的境外办学品牌,提升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推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4年高等教育的卓越发展有目共睹,取得的成绩令人倍感振奋。为进一步回顾与展望这一关键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一读EDU特别推出回望2024”栏目。我们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年学人以及高校管理者等,一同分享他们眼中的2024。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视角,去探寻在这意义非凡的一年里,他们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以及他们对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又有着怎样的展望与期许。

今天,一读EDU邀请到的是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生教授,让我们一起听他说——

过去的2024年,我们国家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太多太多重要事情,这些重要事件都将对国家整个高等教育生态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非常值得高等教育研究学界关注思考。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瞻望已经来临的2025年,高等教育普及化正在迎来少子化、老龄化、数智化时代“四化汇合”时代,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领域应该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趋势或挑战。

首先,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家精神学习。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时间节点,召开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发布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对接下来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列出了重点建设任务,画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时间路线图和任务目标图。对教育系统深入学习教育家凝神进行了部署安排,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积极思考和谋划如何做到经师和人师的有机统一,争做时代大先生。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关于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家精神的学习贯彻实践落地都会是一个热点和焦点。

其次,人口规模结构的未来变化问题。人口变化对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与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影响极其连锁反应。按照媒体报道,2023年人口出生规模为900余万,2024年的数据尽管暂未公布,但按照社会上各大媒体各种口径信息来预测的话,大概率会低于2023年的出生人口规模,没准会跌破900万关口。出生率持续走低的势头不可阻挡。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的纵深发展阶段,适龄入学人口规模的减少将会对目前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以及学校内部治理带来深刻的挑战。

再次,高等教育正面临的数智化发展问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课堂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深刻且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和知识获取渠道的变化,正在倒逼高校教师被动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知识传授和传播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采取深层次应对变革;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相关论理规范乃至立法问题也将会成为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亟需尽快提上日程。

第四,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问题。面对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如何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对外开放来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世界各国民众内心,通过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教育多边对外开放来增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互信和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相融,消除误解避免误判,共同解决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贫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妥善解决政治纷端和分歧,解决包括环境污染,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碳达峰和碳中和等普遍关心的问题。

第五,双一流建设的适度扩容问题。“双一流建设”第二阶段即将迎来收官之年,第三阶段即将拉开帷幕,同时,“十五·五”规划也即将开启,在这个大背景下,关于“双一流俱乐部”要不要扩容,如何扩,标准和依据能否服众,究竟是“开闸防水”大幅扩员还是“小步前进”严把入门标准,“动态调整”以及建设成效包括成绩单能否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教育强国建设这份试卷,作为优等生的“双一流建设”高校交上来的卷子咋样,未来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究竟继续延续“选择和集中”的行政主导模式还是交给社会公众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英雄不论出身”,能否打破单纯依靠专项经费支持“吃财政饭”的输血模式,实现学科建设造血机制用学科建设成果反哺学科建设过程,这些都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第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问题。如何确保教育评价改革相关政策举措真正落地落实取得实效,通过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来积极回应和推进教育发展与改革,让教育评价这个指挥棒回归其应有之义,不异化不物化不被妖魔化,打破教育系统封闭的内卷内耗的恶性循环模式,营造和保护良好学术科研生态系统,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让教育系统每所学校和每个师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跑出属于自己的加速度。

第七,回应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教育诉求问题。新时代的今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反映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表现为人民群众对于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需求和教育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发展正在经历从精英化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甚至义务化阶段的跨越,人民群众的实际诉求相应表现为从“有学上”到“上得起学”再到能上好学”和“学有所精,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正在经历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到教育结果公平的深化和升级。这些变化,正是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最真切最生动和最实际的表现形式。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的建设者和推动者,应该是高等教育迫切需要积极回应的问题。

第八,高校立德树人和党建引领方面,坚持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性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应有之义,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下去和持续有效进行强化。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当务之急是基于广泛深入调研高校广大师生真实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优化当前课程结构设置,调整完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育人实效,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引导青年学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让思政课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铸魂育人的必修课,成为筑牢青年学生防腐拒变蜕化变质的坚强思想堡垒。

第九,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问题。2024年公布了新增的一批硕士和博士授权点,对于众多获得学位授权点的培养单位而言,毫无疑问是皆大欢喜,收获满满,年度总结一定会浓墨重彩进行大写特写。然而对于新获批的培养单位而言,要充分认识到学位授权点的获得,既是来之不易的荣誉和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既要重视申报更要重视学位授权点的后续建设,既要重视硬件设施更要重视师资队伍等软件配套,有效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人才培养质量过硬的金招牌,提供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高质量教育服务。

第十,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问题。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及“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并规定“对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予以撤销处理”。过去的一年,各大高校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2024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表示,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注重几条原则和根本价值遵循,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过程中,要做到“七个尊重”,即尊重学科专业办学历史、现状及贡献;尊重学科专业在保障办学质量、水平、学科优势特色等教育服务供给能力方面形成的经验和实践探索;尊重学科专业与高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结构、人才需求结构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合理诉求;尊重高校自身类型和层次结构特点;尊重学科专业发展周期性变化等自身内在规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特点的内在联系。

(来源:一读EDU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