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一轮“STEM教育五年规划”发布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重要支柱
美国:“院长影响力联盟”推出合作项目强化师范生基础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2024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交流活动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4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入选教师研修活动在西安举行
河北省: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湖南省衡阳市:衡师“教师教育共同体”区域性推进暨2024“新语文”论坛成功启幕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启动会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交子校区举行
上海市宝山区:“三江教育英才”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北京教育学院:“十四五”时期教师教育学学科创新平台中期评估研讨会举办
浙江大学:“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第十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暨东亚教师教育联盟运营委员会顺利举行
第二届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浙江省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暨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年会在绍兴文理学院召开
夏立新: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与改革路径
李铁绳 陈茜 王兴华:从“优秀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养模式的建构
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纾解——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视角的审思
“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风险及其因应——基于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解释
教师教育中的实习——持久的挑战、不断演变的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4年回顾
“2024年全球教师发展十大事件”发布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全球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教师发展与各个国家独特的政策、经济与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受到国际组织所引领的全球教育治理方向的影响。2024年,从健全教师培养体系到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从适应技术革新到增强教师队伍的韧性与可持续性,世界各国与多个国际组织采取多种策略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全景式呈现本年度全球教师的发展图景,《中国教师报》携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教育治理中心、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共同梳理、遴选出具有重要影响的2024年全球教师发展十大事件,以期为探索全球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提供参考。
“2024年全球教师发展十大事件”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关注教师领导力
202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4/5:教育领导力》,关注领导者这一关键少数在教育发展与变革中的重要作用。第一,高效能校长能够让教师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报告中一项针对32个国家的研究发现,强有力的领导与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然而最好的教师不一定是最好的校长,虽然76%的国家要求校长具备完全合格的教师资格,但约30%的国家还要求校长具有管理经验。第二,领导不应是个人主义,分享领导权可以更好地建设学校。明确的分工、培训与激励措施能够使教师与校长携手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第三,女性领导在教育领域有积极作用。女性担任校长时学校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但当前女性学校领导数量往往偏少。
2.欧盟关注人工智能对教师健康、安全与幸福感的影响
2024年8月,欧洲职业安全与健康局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安全与健康方法》报告,探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时对教师工作产生的风险与挑战。一方面,人工智能系统缺乏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可能增加教师的认知负担,数字实时监控也可能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同时师生互动的减少也可能使教师的工作满意度降低;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支持了教师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化学习,教师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也能达到有效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因此,报告在肯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所蕴含的变革潜力的同时,着重强调了保障教育工作者身心健康与安全的重要性。报告倡导以教师为核心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并从区域、国家、教师、机构等不同层面提出建设举措。
3.非洲“教育年”聚焦教师语言培训和降低师生比
非洲联盟将2024年的主题定为“教育适合21世纪的非洲人:建立有弹性的教育系统,以增加非洲获得包容性、终身、优质和相关学习的机会”,这一主题使得2024年成为非洲的“教育年”。非洲联盟还发布了《2063年议程:第二个十年执行计划(2024—2033年)》,强调通过推进转型项目、整合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挑战,促进非洲可持续发展与大陆团结,加速实现“我们想要的非洲”的愿景。计划设置七项目标,其中有两项与教师议题紧密相关:一是为实现目标五“弘扬非洲文化和价值观”,计划提出将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语言培训,使教师能够教授除本国通用语外的一门非洲语言课程(如斯瓦希里语和阿拉伯语);二是为实现目标六“增强非洲人民生产力”,计划提出将实施能够吸引和留住教师的方案,并加强教师在数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此增加合格教师数量,使小学师生比降低到1∶30,中学师生比降低到1∶15。
4.美国联邦与各州政府采取多种途径解决教师短缺问题
2024年2月,拜登政府鼓励各州提高教师薪资水平,共有30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响应该倡议。同时,联邦政府也设计实施了以下三项举措缓解教师短缺问题:一是利用“美国救援计划”与《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基金,为薄弱学校支付教师工资并储备高质量教育人才;二是将教师注册学徒计划扩展至34个州、哥伦比亚特区和波多黎各,旨在降低教师行业的准入门槛;三是提出将确保2024年财政年度预算中有近27亿美元专项用于教师的招聘与保留,并重点关注特殊教育、职业和技术教育、双语教育等领域的教师发展情况。美国各州也根据教育实情与地区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师留任措施。例如, 2024年美国教师短缺问题最为严重的佛罗里达州为吸引新的教育工作者,为新任教师提供加薪、签约奖金和指导计划,也设计了替代教师认证计划使合格教师能够更快进入课堂。
5.英国力推初任教师培训框架以确保教育培训质量
2024年1月,英国教育部发布《初任教师培训和早期职业框架》。该框架整合了以往初任教师培训的核心内容和早期职业框架,致力于为初任教师在职业生涯初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该框架规定了初任教师的最低培训权益,即每名新教师有权接受包括优秀教学所需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的培训,并能够在职业生涯的前三年或更长时间内获得经验丰富同事的指导与支持。框架涵盖八方面内容:设定高期望值、促进学生进步、掌握扎实的学科与教学知识、设计并教授结构合理的课程、实施适应性教学、准确有效地运用评估、高效管理学生行为以及履行更广泛的职业责任。这一框架不仅汲取了英国及全球教师培训领域的最佳实践经验,还得到了英国教育部专家的广泛认可,并被教育成就基金会认证为初任教师发展框架。但该框架并非一套完整的培训课程,而是期望培训课程设计者能够灵活运用,根据实际需求将框架内容进一步转化为具体课程。
6.日本修订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指南指导教师教学
2024年10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就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中小学的应用这一议题召开第五次研讨会,会上修订并完善了《初等中等教育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利用暂行指南》。该指南于2023年发布,核心思想在于以人为本,在维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强化信息伦理观念、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应用规范,力图确保“人”不被“技术”侵蚀。指南也对教育工作者作出指导,一方面,教师需要具备必要的人工智能应用素养,以确保使用过程的安全合规;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优势,提升工作效率与质量,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推动个性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的实施。
7.新加坡举行第十四届教师专业国际峰会共话教师发展
2024年4月,第十四届教师专业国际峰会在新加坡举行,我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出席峰会并发言。本次峰会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教师工会联盟(EI)和新加坡教育部共同主办,聚焦三个核心议题:学习的未来及其对教学的影响、技术在教育和职业培训转型中的作用以及伙伴关系对支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峰会发布了2023年度教师职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强调,各个国家应全面加强对教师发展培训与福利待遇的扶持力度。一方面,通过持续的专业发展培训,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前沿的教学方法,将现代技术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并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分享教育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应切实减轻教师承担的不合理管理与行政负担,确保他们能够在工作与生活之间保持健康的平衡状态,同时着力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与社会地位。
8.印度多渠道推进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2024年,印度在与国际组织、科技公司的合作中取得进展,成功为教师提供了现代化教学所需的资源与工具。政府层面,印度推出了“教师App”,汇聚包括数字教育工具、优秀教学案例以及教师交流社群等丰富数字资源。同时,印度技能发展与创业部启动了由世界银行支持的STRIVE计划。该计划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实施教师培训等多项举措,帮助印度培养适应数字化、满足技术驱动工业发展需求的熟练劳动力队伍。企业层面,全球科技巨头惠普通过旗下的创新与数字教育学院,为印度数字教育计划提供有力支撑。教师可以在该学院学习到从基础计算机技能到前沿数字教学方法的各方面专业知识。此外,印度本土企业NagaED也推出了人工智能教学助理Livi AI,旨在让印度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也能接触到前沿的数字教学资源,使数字教育更加普及和包容。
9.澳大利亚发布专业实践指南支持职前教师专业发展
2024年11月,澳大利亚教学与学校领导研究所发布《专业经验指南》。受澳大利亚教育部部长委托,该研究所致力于推动教学与学校领导力的卓越发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及职业发展路径提供信息支持。该指南旨在帮助澳大利亚职前教师能够在毕业前获得高质量的教学专业经验,实现教师培养一体化,同时减轻学校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行政负担。指南涵盖专业经验的重要性与构成要素、职前教育机构如何与教学实践环境建立合作关系、文化适应性实践等方面内容。其中强调,专业经验是职前教师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质量的专业经验有赖于结构合理的课程设计、利益相关方的持续协作、有效沟通以及对职前教师及其福祉的全方位支持。当职前教师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时,他们更有可能顺利步入教学岗位并长期留任。
10.中国提出教育家精神倡议并推出尊师惠师系列措施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该意见提出,要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加快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突出短板,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此外,2024年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及其他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来源:光明社教育家微信公众号)
“2024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十大进展”发布
日前,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下,中国教师报评选出“2024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十大进展”。“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十件新闻入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今年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各地举行多场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继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第二个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今年9月10日,我们迎来新中国第40个教师节,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了系列尊师惠师行动,年底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今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部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今年7月,教育部深入推进实施“国优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成为第二批试点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这一年,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迄今有5人获此殊荣。这一年,内地及港澳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研修班开进香港和澳门地区,为内地和港澳教育改革注入了新活力。这一年,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举行,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层面首次开展的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全覆盖培训。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被写入报告,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受到广泛关注。11月,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交流活动举行,103个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中的代表介绍了各自的探索经验,全国各地各校一支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教师队伍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2024年,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新突破,“2024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十大进展”正是从这一年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部署、重要文件以及重点行动中遴选的部分关键内容,以期以点带面展示今年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亮点。
2024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十大进展
1.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
9月9日至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今年以来,教育部举行多场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11月9日,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讲(港澳站)在澳门举行。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意见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对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涵养高尚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加强教师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举措。《意见》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这是继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以来,第二个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文件,将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3.庆祝第40个教师节从中央到地方推出系列尊师惠师行动
9月10日是中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会同中央有关部门和媒体举办教师节专题新闻发布会,推出一揽子尊师惠师举措,打造《国家记忆·教育家精神》等一系列教育家精神精品栏目,开展“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和最美教师选树宣传活动,“城市亮灯”感念师恩尊师活动,教师风采短视频和“感人瞬间”微视频展播活动,教师主题影视剧《桃李无言》《我要当老师》《大山里的女校》及歌曲《老师,你好》等展播活动等。围绕教师节主题,各地开展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历史纪念意义、师生广泛参与的宣传庆祝活动。11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强调进一步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4.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出台加强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
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制定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提出,从2024年起,国家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本科4年,教育硕士研究生2年),支持符合条件的公费师范生免试攻读本校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再履约任教,由中央财政承担学生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政策实施将开创中国师范院校硕士层次教师人才培养新时代,进一步完善我国基础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今年高考结束后,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已全部开启本研衔接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工作。
5.深入推进实施“国优计划”香港地区高校首次入围
7月,教育部深入推进实施“国优计划”,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总结“国优计划”首批试点基础上启动第二批试点,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1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2所香港地区高校承担“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任务。在支持保障方面,提出每个省份推荐优质中小学作为教育实践学校,支持跨校培养探索,支持内地与香港“国优计划”研究生跨校学习交流,支持试点高校与高水平师范大学合作共建“国优计划”课程。“国优计划”持续深入推进为高水平领军型教师人才培养创造了条件,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创新模式。
6.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迄今有5人获此殊荣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3日签署主席令,授予15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是新中国中国法制史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杰出代表,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法制史专业博士生,培育出百余名博士毕业生。黄大年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带领团队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因病逝世,今年被追授为“人民教育家”。2019年,首届“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被授予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漪、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铭暄。
7.中小学校长教师首次齐聚港澳共同研修促进内地与港澳教育融汇发展
为加强内地与港澳地区校长教师交流,助力教师专业成长,内地及港澳地区中小学校长教师研修班今年走进香港与澳门地区。10月,香港研修班与澳门研修班先后在香港教育大学和澳门大学开班,这是内地、香港和澳门的校长教师首次齐聚香港、澳门共同研修学习,活动创新性地把内地和港澳的校长教师混合编班,研修内容包括中小学STEAM教育、人工智能深度赋能中小学素质教育等。这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行动,是促进港澳和内地教育创新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内地和港澳教育改革注入了新活力。
8.中小学书记校长首次全覆盖培训提升政治能力和办学治校能力
6月11日至14日,为全面提升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政治能力和办学治校能力,中央党校、教育部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培训班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和专业性,将“思想理论+形势任务+实践案例”相结合,作了精心设计。培训班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设主课堂,以县为单位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开设近4000个分课堂,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同步直播培训课程,这是党的二十大以来国家层面首次开展的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全覆盖培训。
9.为教师减负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教师安心从教
3月12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被写入报告,作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教师减负鼓与呼,“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列入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出台教师减负相关政策,如甘肃省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制定20条实操举措,明确26个“不得”。湖南省教育厅制作“教师负担码上报”小程序,可线上反映违反教师减负清单的问题。四川省统一建立全省中小学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提级审核“进校园”事项。
10.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进行297万人次教师智能素养培训
11月25日,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交流活动在长沙举行。为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支撑教育强国与教育现代化,教育部于2018年、2021年先后启动两批共103个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聚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各单位累计进行297万人次教师智能素养培训。聚焦智能条件环境改善,各单位累计建设升级智能教室、研训室4.3万间,开发辅助教师教学、教研、学习的智能工具等738个。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30个地市、区县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的“三个课堂”,覆盖教师18.8万人,有效缩小了城乡、校际、区域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全球视野
美国:新一轮“STEM教育五年规划”发布将教师培养培训作为重要支柱
2024年11月26日,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发布了新一期联邦政府关于STEM教育的五年规划——《推进STEM教育和培养STEM人才的联邦战略计划》(Feder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ing STEM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STEM Talent),旨在实现联邦政府新时期关于STEM教育的目标:即“为所有人拓展机会,培养应对我们这个时代巨大挑战所需的STEM劳动力,从应对气候危机到实现人工智能(AI)的效益,并防控相关风险。
该计划承认历史上造成的STEM教育和职业差距的挑战。这些包括地理、社会经济和制度障碍,限制了资源和机会的获取。作为回应,制定了旨在弥合这些差距的策略,确保公平获取高质量的STEM教育。这包括利用技术实现数字可及性,为贫困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经济援助,以及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以提高资源可用性。通过优先考虑可及性和包容性,该计划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让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有机会在STEM领域取得成功。
推进STEM教育和培养STEM人才所必需的三个总原则包括:1. 平等机会(Access and Opportunity):认识到只有当国家承认并采取行动,以服务每一个个体、每一个社区的方式,才能实现所有人的平等受教育和就业机会。这意味着需要消除教育成就标准上的差异,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接触到STEM机会。2. 伙伴关系和生态系统发展(Partnerships and Ecosystem Development):联邦政府无法单独培养国家所需的全部STEM人才。需要多机构和多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及生态系统发展,包括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关系,以实现美国的STEM愿景。3. 透明度和问责制(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促进联邦机构之间的透明度和问责制,确保联邦政府的工作能够惠及全国各地的人们。这意味着要公开联邦行动和进展,促进联邦政府内部的问责制,并在过程中分享知识和资源,帮助国家集体而非单独实现更多目标。
根据上述原则,该计划进一步提出了推进STEM教育和培养全国STEM人才所需的五个相互依存的支柱:
支柱1:STEM教育参与。鼓励青少年、社区和公众参与STEM教育,呵护STEM灵感,将STEM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联系起来,发展STEM素养,巩固STEM终身学习。该计划强调从年轻时吸引和激励学习者的重要性。它旨在将STEM融入社区环境,关注青年和家庭,使STEM变得有趣且易于接触。通过外展和当地合作伙伴关系,STEM教育变得与现实世界问题息息相关。这种方法有助于在学生生命的早期阶段就与STEM领域建立牢固的联系,使得从事这些领域的职业前景变得更具吸引力和可实现。举措包括科学展览、课后项目和社区科学实验室。通过让学生沉浸于动手活动中,他们变得更加投入并激发进一步学习和从事STEM职业的兴趣。此外,通过关注包容性,这些项目旨在覆盖服务不足的社区,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发展兴趣,无论背景或资源如何。
支柱2:STEM教育质量提升。改善所有STEM学科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现状。提高STEM教育质量是该计划的关键关注点。该计划优先考虑获取基于证据的教学资源和教师准备。通过投资于教师培训,目标是提高所有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使用创新教学方法和资源,如教育技术和个性化学习体验,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此外,CoSTEM还通过鼓励包容性教学实践来解决少数群体面临的挑战。教师还通过专业发展机会和指导项目获得赋能,帮助他们跟上STEM教育的最新进展。这会创造一批知识渊博、热情洋溢的教育者,他们可以有效地培养下一代STEM专业人士。
支柱3:STEM领域劳动力。支持联邦和国家STEM劳动力的培训和招聘,同时培养全球人才的流动性和拓展相应机会。该计划强调发展多样化STEM劳动力以满足当前和未来需求的至关重要性。联邦机构提供旨在克服少数群体面临的障碍的资源,如经济限制、缺乏获取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和历史偏见。招聘和留才努力包括制定包容性工作场所政策、公平招聘实践和支持基于工作的学习经验。此外,CoSTEM强调国际协作和交流,以吸引全球人才,从而丰富美国STEM劳动力,带来多样化的视角和技能。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创新和维护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支柱4:STEM研究和创新能力。推动前沿STEM教育研究和创新,建设和提升STEM研究能力,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发展。推动研究和促进创新是该计划的关键要素。资源分配给教育和研究机构,包括为少数族裔群体服务的机构,以提高其研究能力和竞争力。通过资助前沿研究项目,该计划旨在促成可能导致重大技术进步的突破。还努力支持STEM教育中的创新,通过开发和应用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数字工具和创建协作研究环境。这些举措不仅支持学术和专业增长,还有助于国家的更广泛创新生态系统。通过与工业界、高等教育和政府机构的合作伙伴关系,该计划鼓励包容且易于接触的创新文化。
支柱5:STEM环境。在教育和专业环境中打击偏见、歧视和骚扰的政策和实践。创建支持和包容的环境对于消除障碍和促进STEM领域的多样性至关重要。该战略主张在教育和专业环境中打击偏见、歧视和骚扰的政策和实践。通过促进尊重和包容的文化,它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能在没有基于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地位的歧视恐惧的情况下茁壮成长。这意味着为学习和工作创造安全的空间,提供灵活的职业道路,并认识到有照顾责任的人或生活变化后重返工作岗位的人面临的独特挑战。致力于透明度和问责制,该计划鼓励对项目进行持续评估和改进,以保持实现包容性目标的进展。
五个支柱又各自包括三个目标。每个目标又包括:国家愿景,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实现该目标的方法,等等。
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强大的STEM生态系统对于满足国家STEM需求至关重要。该计划鼓励联邦机构、教育机构、工业和国际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创建共享知识和资源的网络,它旨在加强本地和国家STEM举措。这些合作伙伴关系是双向的,意味着它们为所有参与方提供相互利益和学习经验。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允许分享最佳实践、创新策略和人才交流,这可以大大增强国内STEM能力。通过培养这些联系,该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STEM项目和举措的潜力,使其更有效和广泛。
该计划的核心是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和从事STEM领域的工作。通过倡导公平获取教育和专业机会,该计划旨在拆除历史上边缘化某些群体的障碍。这是通过各种举措实现的,如双重招生项目、基于工作的学习机会和定制导师制。努力还集中在减少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面临的财务和教育障碍,使他们能够在没有过多负担的情况下追求STEM教育。
此外,通过创建职业发展道路和专业发展机会,该计划鼓励终身参与STEM,使个人能够在这个迅速发展的领域中茁壮成长。(来源:教育学人AIED微信公众号)
美国:“院长影响力联盟”推出合作项目强化师范生基础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据《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12月13日报道,美国非营利组织“院长影响力联盟(Deans for Impact)”近日发起一项多校合作项目,旨在解决教师教育中基础数学教学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该合作项目当前主要覆盖德克萨斯州的三所公立高校:斯蒂芬·F·奥斯丁州立大学(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塔克萨卡纳分校(Texas A&M University-Texarkana)。这三所学校每年培养约3,000名教师。
该项目推出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疫情后美国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全国和国际评估中显著下滑,而数学教师队伍薄弱被认为是重要原因。项目参与者之一,斯蒂芬·F·奥斯丁州立大学的教师教育专家马特·蒙特戈莫雷(Mark Montgomery)教授指出,许多师范生对数学教学感到焦虑和不自信,因此在职业选择时倾向于教低年级以避免复杂的数学内容。但是这种想法忽视了低年级数学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数数、加法和乘法等基础技能,这些技能对学生的后续数学学习至关重要。“院长影响力联盟”的项目副主管安博·威利斯(Amber Willis)指出,该合作项目借鉴“科学阅读(science of reading)”运动经验,强调教学法中的循证实践。美国国家教师质量委员会(National Council on Teacher Quality)主席希塞·帕斯克(Heather Peske)指出,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累积性,学生学习新概念的能力高度依赖于对先前知识的掌握。该委员会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当前美国小学教师教育在数学内容上存在不足,且教学时长远远小于推荐标准。
通过这一合作项目,参与高校将评估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中基础数学教育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师范生的数学能力进行系统评估,在此基础上由相关高校的教育学院、数学学院以及K-12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相应的教学模块予以弥补。此外,该项目将积极融合探究式教学和直接教学策略,并发布针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科学研究指南,旨在让师范生认识到基础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克服对数学教学的畏难情绪。(来源:美国《教育周刊》官网)
美国:注册教师学徒制拓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通道
美国师范教育学院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for Teacher Education,AACTE)官网11月26日发文报道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卡托分校(Minnesota State University Mankato)及其合作伙伴通过注册教师学徒制强化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相关实践。
报道称,美国大部分地区都面临特殊教育教师供应短缺的问题。2023-2024学年就有超过70%的学校报告特殊教育岗位空缺。美国各州通常要求特殊教育教师持有双证,即,服务有特定需求或残疾的学生(自闭症、情绪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的相关认证,及相关学科领域认证(如小学教育、阅读、英语、数学等)。由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人数较少且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呈下降趋势,加上特殊教育教师流失率较高,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一直十分突出。
当前美国许多州正在通过注册学徒制(Registered Teacher Apprenticeship)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注册学徒制已被应用于多种职业的新人培养,这种“边学边赚”的模式能够为经济困难或面临其他障碍的教师候选人和学生提供支持,尤其能够为教辅人员和其他无证教育专业人员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已有研究表明,有较高比例的教辅人员有志成为特殊教育教师,但是囿于经济成本和工作时间等原因无法参与相关培训和获取职业证书。而注册学徒制项目通过带薪工作、补充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减轻他们的入行障碍。
报道分享了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卡托分校与当地学区、州劳工和工业部、第三方非营利性机构以及工会领导和相关人员合作开发实施的教师驻校学徒合作项目(the Intermediate District Teacher Residency Apprenticeship Collaborative,ITRAC)。作为一个注册教师学徒制项目,ITRAC旨在培养能教授自闭症及其他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特殊教育教师。该项目选拔部分教辅人员,以学徒身份参加两年嵌入式工作学习,并从明尼苏达州立大学曼卡托分校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即补充教育),帮助其成长为专业认证的特殊教育教师。(来源:美国师范教育学院协会官网)
英国:研究分析高校毕业生数量趋势及其对未来教师供应的影响
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官网(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11月28日发文分析高校毕业生数量趋势及其对未来教师供应的影响(What recent trends in graduate numbers could mean for the future of teacher supply)。通过分析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ESA)、英国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dmissions Service,UCAS)等机构提供的数据,文章认为,尽管近年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总数减少,但随着高等教育参与率的整体上升,能够成为教师的毕业生数量也有所增加。此外,作为Z世代的毕业生更加倾向于选择教师等对社会有益的职业,若教师职业能够在薪资和灵活性等方面提升竞争力,或可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从教。
报告分析了当前教师群体的多元化学科背景,指出政府和学校可以采取相应措施,重点挖掘部分学科毕业生群体中的潜在教师资源。其核心发现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不同性质学科的毕业生成为教师的比例不同。如医学、建筑、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毕业生成为中小学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而语言类、英语、神学与宗教学以及地理学等学科的毕业生进入教学领域相对可能性较高。行业间的薪资水平差异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其二,数学教师的学科背景比其他学科的教师群体更为多样化。数学是学校课程中的核心科目,也是热门的A-level学科,因此学校对数学老师的需求量较大。数据显示,数学教师的学位背景最为多样:除去38%的数学学位,11%来自商业与管理相关学科,7%来自工程学,6%来自经济学,6%自教育学,4%来自心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商学等相关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量化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较好胜任数学教育工作。其他STEM学科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等也有从非对应学科吸纳新教师的情况。七三,自2014/15学年以来,物理、数学、化学和计算机这四个STEM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呈增长态势,但是由于薪资等因素,毕业生进入教职的比例较低,导致这些学科仍面临较为严重的教师短缺问题。相对应的,现代外语教学的毕业生数量持续下降,导致相关学科的教师招聘愈发困难。
基于数据分析,报告对未来教师培养和招聘提出两条主要建议:首先,完善教师教育招生流程与考核标准。政府和高校等教师培养培训机构需要重新评估其招生指南和流程,让符合条件且有扎实学科知识的不同职业背景的人员进入短缺学科任教。相关机构应该优化教师在职培训机制,为教师在入职初期和职业生涯的多个阶段提供学科知识强化学习培训。其次,加大教师教育项目和教师职业宣传力度。政府和教师教育机构要考虑如何更好宣传教师教育项目,尤其可以考虑和非完全对口但相关联的学科专业以及非教师教育高校加强联系,提升教师教育和教师行业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为跨学科申请者提供相应支持。(来源:英格兰和威尔士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官网)
日本:教师工资制度修正案引发社会争议
11月11日,日本财务省公布了关于公立学校教师工资制度的修正案。紧接着,在11月15日,来自教育领域的23个团体联合发表了紧急声明,直言该修正案“脱离实际”,并将此声明郑重递交给了文部科学大臣。财务省所提出的改革举措,意在将目前作为加班费补充的“教职调整额”(即月工资额外增加4%的部分)进行调整,计划以减少加班时间为前提,分阶段地将其提升至10%。对此,文部科学大臣阿部以可能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为由提出了反驳。
植村洋司会长表示:“财政审查中的提案显然与当前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不符。目前,工作方式改革仍在推进中,仅凭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的努力很难大幅减少校外教学时间。显然,此方案这将影响教师进行良好的教育指导,甚至可能导致我国学校教育的崩溃。”阿部文科大臣也回应道:“我同样认为,财政审查中的这项提案在实现上存在困难,且缺乏对孩子们和学校的充分支持。作为支持学校发展的国家财政力量,应该对此做出更为妥善的应对。此外还解释道,文部科学省对于“教职调整额”的提议并非一次性增加到13%。”
11月21日,全国知事会等三个地方团体的代表访问了文部科学省,并向武部新副大臣递交了关于彻底改善教师待遇的紧急建议。会面结束后,担任全国知事会文教体育常任委员会委员长的爱知县知事大村秀章就财务省的方案进行了讨论,他指出:“该方案在现场造成了混乱,预计难以实施。同时,如果提高教职调整额,地方负担将加重,因此希望能设法筹措财源。”他明确要求确保财源在内的教师待遇改善。
该紧急建议中指出,随着全国范围内教师录用考试的竞争率下降,同时出现了“教师不足”这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了确保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师待遇显得尤为迫切。具体来说,包括向下届通常国会提交关于提高教职调整额的给特法修正案,寻求根本性改善教师待遇的对策,并在面临应对不上学、欺凌等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教育问题的情况下,根据职责和负担有弹性地改善教师待遇。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建议还强调了改善教职员人数的重要性,包括扩充小学科目班主任制度,并加强支援人员的配置,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升教育质量。(来源:上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政策导向
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2024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交流活动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12月16日至17日,全国教师教育工作会议、2024年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交流活动暨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重庆召开。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教育厅、江西省教育厅、重庆市教委,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长江师范学院作交流发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及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分“国优计划”试点高校、部属师范大学和部分地方师范院校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实施“国优计划”、“优师计划”、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改革、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作用、重大意义,深入思考“办什么样的教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师范生、发展什么样的教育学”,解决好“谁来办、办什么、怎么办”的问题,系统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要优化教师教育院校结构布局,强化师范专业动态调整,推进教师教育培养改革,完善教师教育评价机制,加强教师教育国际交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要强化整体统筹,做好思想动员,强化分类指导,突出优先支持,完善协同机制,坚持稳中求进,确保教师教育改革取得实效。
在主题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森教授、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吴砥教授、长江师范学院校长杨燕滨教授分别以“教师教育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基础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变革”“数字化赋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养”为题,探讨了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思考。(来源:教育部官网)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11月29日,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如下主要举措:
(一)医疗健康方面。各地教育部门应每年组织教师免费进行一次身体健康检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等服务,建立教师健康档案。鼓励各地教育部门因地制宜组织教师开展休养、理疗保健等活动。鼓励各地对当地教师的医疗提供方便,开展面向教师的健康宣教等服务。
(二)文化提升方面。鼓励支持各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园、展览馆、文物古迹、自然风景区等游览参观点,对教师提供减免门票等优惠措施。各地应大力开展教师文化体育活动,积极搭建青年教师交友联谊平台,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
(三)生活服务方面。鼓励相关企业为教师提供购买日常消费品、家用电器、软件会员权益、汽车等方面专属优惠活动。鼓励相关国有商业银行为教师提供信用卡、贷款等个性化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在教师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时给予减免优惠。
(四)住房保障方面。将符合条件的教师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促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
(五)其他方面。鼓励社会力量依法依规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教师提供尊师惠师服务。
为落实责任主体,切实有效推进尊师惠师工作,提出如下工作保障要点:
(一)提高政治站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各地要充分认识尊师惠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为教师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增强教师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二)压实工作责任。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充分统筹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尊师惠师服务,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把尊师惠师各项举措落实落细。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当地尊师惠师政策,并及时向教育部备案。
(三)做好组织实施。教育部等部门统筹协调相关企业参与尊师惠师工作,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并组织实施“尊师惠师公益行动”项目。国家层面开发“中国教师”移动端入口,设置有关企业尊师惠师项目清单目录,向社会发布。(来源:教育部官网)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
12月11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通知,公布34个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通知指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按照教育部整体部署,教师工作司组织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聚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研、教学和教师队伍治理改革,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重点方向,凝练形成经验模式。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认真学习借鉴典型案例做法,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发展、教育教学和教师队伍治理的深度融合、广泛应用,以数字化构建教师发展的新形态,建设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支撑。(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官网)
2024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入选教师研修活动在西安举行
据《中国教师报》2024年12月11日报道,日前,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0余名乡村优秀青年教师齐聚陕西西安,开展了以“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队伍发展”为主题的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研修活动。该项目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主办,人民教育出版社捐赠支持,陕西师范大学承办。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张东燕,陕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吴振磊,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永辉出席开班仪式,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俞伟跃发表视频讲话。
俞伟跃指出,乡村青年教师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也是乡村孩子的“逐梦人”和“引路人”。他期待本次研修能够点燃大家共同成长的“熊熊烈火”,回去以后都能以“星星之火”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事,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张东燕表示,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支持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激发更多乡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以点带面激发乡村教师队伍活力。
本次研修活动议程包括专家理论指导、一线教师经验分享、实践基地学校现场观摩和传统文化体验学习。
活动邀请了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黔西南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刘秀祥为大家带来专题报告《弘扬教育家精神——愿做一盏灯,照亮山里娃的未来》。刘秀祥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每位教师: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是一场温暖人心的坚持。研修期间,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彬福为学员带来以“教师·教材·教学”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张彬福提出,广大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引导启发学生学习的伙伴,助力学生的发展。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勃从科技教育的角度出发,为参训教师带来《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分享》的专题报告,希望乡村教师能够将科技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为乡村孩子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龙宝新从乡村教师成长的战略意义、优秀乡村教师的特征、教师成长的阶段和规律等方面讲授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为乡村教师的发展进行了方向性引领。
在实践观摩阶段,学员前往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陕西省西安爱知中学、西安高新第二学校等四所知名中小学进行交流学习。本次研修活动还充分利用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双怀对陕西历史和文化进行详细介绍。学员还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秦汉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据悉,自2018年起,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启动实施了“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计划”,2024年11月“奖励计划”更名为“支持计划”,项目实现转型升级,本次研修活动是该项目全国入选教师的首次线下交流活动。(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地方要闻
河北省: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成功举办
为贯彻落实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河北省教育厅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部署,总结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经验,扎实有效地促进教师培养培训高质量发展,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于2024年12月4-6日在雄安新区,举办了“新时代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来自全省各高师院校、市、县(区)教育局,市继续教育中心,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各级各类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中小学校、学会理事和会员代表近90家单位代表,近150名个人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交流材料近400份,从中选择了143份优秀材料集结成会议文集。
此次会议以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深刻阐释为指导,确定了以“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河北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核心,紧紧围绕以下五个议题:高师院校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中小学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紧密融合,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拓展教师教育发展新思路;实施精准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新时代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发展定位与思考。
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副会长、保定学院校长韩会玲教授主持开幕式环节。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会长、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苏国安教授在会上作了学会工作总结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作了“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报告。吉林省教育学院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中心主任宋海英教授结合《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的要求,深入分析了数字化时代育人模式变革趋势,并从数字素养知识、数字意识、数字化应用三个层面探讨了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路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副校长李克军教授以“地方高师院校全方位引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为题,详细介绍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依托UGS平台搭建的“师德聚能、教学提能、育人赋能、发展释能”的职前职后一体化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经验做法。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高碑店市教师发展中心、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师发展中心四家单位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来源:河北教师教育网官网)
湖南省衡阳市:衡师“教师教育共同体”区域性推进暨2024“新语文”论坛成功启幕
12月13日,“珠晖之光·院地校融合”——“教师教育共同体”区域性推进暨2024“新语文”论坛在衡阳师范学院举办。从2022年开始,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联合衡阳市教育局、衡阳市区23所中小学建立了“新语文教师教育共同体”。经过两年探索期,文学院与衡阳市基础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体学校为文学院提供了一批稳定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基地。据悉,该校文学院正开展“衡派语文”研究,计划推出衡阳语文名师研究系列,旨在能通过与基础学校的合作,打造衡阳语文教育品牌,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珠晖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高校能带动基础学校共同推动教育四个维度的建设,在区域性教育融合发展中“提质、提量、提标”,达到提升衡阳市基础教育水平的美好目的。与会代表就“教师互聘、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大中小资源共享”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决定共同推进“2025珠晖行动”,并总结该行动的“1234”建设要点:确立一个目标,教育发展共同体;倡导两种理念,融合发展和双向赋能;开拓三条路径,项目化运作、平台化推进和成果化实现;聚焦四个领域,聚焦教师,开展教师互聘,推出“名师培育计划”,聚焦教学,联合开发校本课程,联合打造教学成果,聚焦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先导,促进大中小学学生的联合培养,聚焦资源共享,实施“开放计划”,开发研学项目,开展校园开放日活动等。(来源:红网官网)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启动会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交子校区举行
11月22日,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启动会在成都石室天府中学交子校区举行,首批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对象,成都市未来教育家、领航校(园)长,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市教育局介绍了蓉城教育名家培养项目背景、工作概况和系统安排。全国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对象代表、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首批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对象代表、成都石室中学校长毛道生分别作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宋萑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坚持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主旨演讲。在圆桌论坛环节,培养对象与宋萑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张孔义教授等专家围绕“我在教育思想/教育主张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思考及挑战”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
据悉,成都市教育局于今年启动蓉城教育名家培养工程,每年遴选支持一批,制定“一对一”个性化培养发展方案,以三年为一个培养周期,通过培训赋能、组织助力,培养一批扎根蓉城,传承成都教育传统与文脉、传递成都教育思想与主张、铸就成都教育形象与品牌,在全国有识别度、有影响力的教育引领者,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来源:成都市教育局官网)
江苏省无锡市:“三堂”构建教师发展新格局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官网信息,近期无锡举行以“为学示范做良师”为主题的“我为良师”大学堂暨“二泉阅谈”第六季启动仪式。活动吸引近百名锡城教师参与,通过教育家寄语、读书沙龙等形式,为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现场还发布了“我为良师”大学堂网络课程、“我的科研工作室”网络科研工具,以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专业成长。
“我为良师”大学堂系列活动是无锡近年来打造的“我为良师”全员行动品牌内容之一,也是无锡市教师发展学院成立5周年之际推出的惠师举措。自2021年启动以来,该市紧抓“我为良师”教师队伍品牌建设,以“我为良师”大讲堂、大课堂、大学堂为载体,“一体三翼”协同推进行动走深走实,积极构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涵养师德,以大讲堂筑牢思想根基
面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无锡创新教育方式,设立“我为良师”大讲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锡讲学,传播教育家思想,解读教育热点,探寻人工智能与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前沿领域的发展,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的新思维和新动能。优秀青年教师代表也能登上大讲堂的舞台,话成长、谈感悟、展未来。
为充分发挥文化涵养师德师风的功能,“我为良师”大讲堂面向社会遴选确定了10个师德涵养教育基地,涵盖红色教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科普文化等。各师德涵养教育基地结合自身特色,科学制订一批具有基地特征、时代特点、地方特性的师德涵养教育课程。例如,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充分发挥地情资源优势,编纂地情乡土教材,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无锡博物院在学术、展览、课程三个方面为师德涵养提供支持和服务。各地各校也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题教育,组织教职工前往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培训、体验式教学等师德涵育活动,积极营造全市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浓厚氛围。
锻造师能,以大课堂精准聚力提升
无锡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为立足点,设立“我为良师”大课堂,以教学研评训一体化为专业内核和建设原则,引导教师把课堂教学水平作为专业发展的关键标志,致力于“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
在市级层面,无锡市组织省特级教师、“锡教名家”培育对象等与一线教师同开一节课,以同课异构教学观摩活动为基础,交流学科育人经验,共探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路径;在区级层面,各区域板块聚焦本区域关注、研究的教学教研主题,以同步网络直播的形式,向全市分享各学段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改进探索与成果,展示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新实践;在校级层面,各学校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已有教育改革成果等,积极开展教科研校本研修活动。
大课堂还汇聚全市各类与教师息息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公开课、评优课、示范课、技能大赛等,引导教师扎根教学一线、深耕教育实践。市、县、校三级贯通的综合性展示平台,助推教师在互学互鉴中开阔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此外,依托“我为良师”大课堂,无锡市教育局还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上海教师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专门对种子教师、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开展订单式培养。例如,在南京大学设立的“无锡教育南京大学引才工作站”,连续两年通过暑期研修营创新培育“种子教师”,先后遴选70余名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优秀硕士、博士参加职前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升学能,以大学堂搭建多元平台
“我为良师”大学堂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开展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培育了无锡一中、无锡师范附小、梅村实小、东林小学等81所市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各基地校创新教师发展思路与举措,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加强与共建学校的互联互通,通过轮岗支教、骨干送教、联合教研、双向督查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合作与指导,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教师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自“我为良师”大学堂设立以来,无锡聚力为教师学习搭桥梁、建平台、集资源,激励教师以“自身的终身学习”引领“学生的终身学习”。今年教师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无锡分中心正式开通,这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江苏落地的首家学习中心,也是无锡为教师专业成长助力赋能搭建的有力平台之一。依托“我为良师”大学堂,无锡市教育局围绕提供学习资源、打造发展平台、共建公益项目、实施惠师举措等方面,与无锡新华书店签订合作协议,鼓励教师坚持终身学习、终身阅读,促进精神成长和专业发展。同时,大学堂紧跟行业前沿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多方“链接”优质资源,提供海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发布网络课程和网络科研工具,为每名教师精准、高效地实现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重要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来源:江苏省教育厅官网)
上海市宝山区:“三江教育英才”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顺利召开
12月16日,上海市宝山区召开2024年“三江教育英才”高端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人才强区、人才强教战略的关键举措,培养教育家型教师,引领宝山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家督学、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副区长丁力,区有关单位领导,“三江教育英才”高端人才培养计划导师团成员及学员等共同参与活动。尹后庆表示,“三江教育英才”是宝山区委、区政府实施“三江英才计划”着力打造的“教育品牌”,其战略属性、政治使命和时代意蕴重大,宝山“三江教育英才”要积极投身“数字化转型”战略布局,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的新路径和新模式。要不断总结经验,提炼创新模式,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宝山教育在新时代实现新跨越作出新贡献。
宝山区“三江教育英才”计划以实施强才、强校、强教工程为目标,通过市级名家名师结对带教的方式,实施三年一周期的培养计划,通过打造“三个一批”教育英才、聘请“三江教育英才”导师团、强化考核评估体系,加快培养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步伐,培养一批教育综合改革的探路者和宝山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以“三江”促“三强”,实现人才成长发展、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增效三者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以教育人才提质引领宝山教育改革提效。(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
院校动态
内蒙古师范大学:成立教师发展学院
12月15日,“协同发展双向赋能”内蒙古师范大学服务自治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在开幕式上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斯钦,党委委员、纪委书记、驻内蒙古师范大学纪检监察组组长赵晓东,呼伦贝尔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玉柱,集宁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宝成为学院揭牌。
近年来,内蒙古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用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在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发展等方面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成效显著。教师发展学院将挂靠继续教育学院,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打造教师终身学习培训基础项目,为教师培训提供理论支持;根据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服务,提升学校服务自治区教育事业发展能力,助推自治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官网)
岭南师范学院:举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
12月14日,岭南师范学院师范教育120周年·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幕式在岭南师范学院举行。会议邀请了省内外教育专家做主题报告,共计70多位来自省内外和湛江市的专家、教师代表参加会议。与会各方共同探讨粤西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未来。
开幕式上,岭南师范学院副校长金义富发表致辞。他回顾了岭南师范学院120年的办学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强调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双向赋能、协同共进的重要性,并指出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在此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成绩。未来教师教育学院要继续发挥好纽带作用,通过推动区域教育理念更新和教学实践创新、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教育创新生态,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教师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练有扬主持开幕式,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林发代表学院与来自吴川市、廉江市、霞山区部门代表进行了合作签约,进一步加深了岭南师范学院与地方政府及学校之间的合作。
现场还举行了专家受聘仪式,40多名来自省内外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的加入,将助力岭南师范学院进一步凝聚多方力量,探索教育帮扶的新模式、新路径,将教育帮扶的经验转化为可推广、可复制的优秀案例,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更多实践样本。
主题报告环节,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葛新斌以“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文化建设探讨”为主题作发言报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安桂清以“基于标准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为主题作发言报告;岭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林发以“突破与创新:区域教育综合创新湛江实践”为主题作发言报告。各位专家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讲解,为与会者提供深刻见解与启发性思考。(来源:南方+官网)
北京教育学院:“十四五”时期教师教育学学科创新平台中期评估研讨会举办
11月29日,北京教育学院召开“十四五”时期教师教育学学科创新平台中期评估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北京正泽学校李烈校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郭垒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雁教授、胡艳教授到会指导。教师教育学主干学科负责人、北京教育学院原副院长汤丰林教授,教师教育学所属三个学科创新平台相关人员,其他学科创新平台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由科研处(学科建设办公室)处长李雯教授主持。
会上,李雯介绍了北京教育学院“十一五”至“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的开展情况、明确了中期评估研讨会的内容安排及具体要求。教师教育学主干学科执行负责人余新教授从学科定位、重点研究任务、阶段性建设成果、后续工作重点任务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教师教育学主干学科的建设情况。“教师培训”学科创新平台、“学前教师培训”学科创新平台、“校长培训”学科创新平台相关人员分别就学科创新平台立足研究主题、建设目标、开展活动、研究成果、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反思与未来工作计划等方面进行了汇报。
听取汇报后,专家们对学院“十四五”时期北京教育学院学科建设的工作给予肯定,对教师教育学三个学科创新平台的工作推进和实践探索表示认可。朱旭东认为,北京教育学院学科建设实现了从工作逻辑到学科建设逻辑,从理念建构到理论建构,从工作模式到理论模型,从点状建构到系统化建构,从本土化、在地化到国际化,从外援到内源,从经验型队伍建设到理性与经验相结合型队伍建设的七个转向。同时,五位专家对三个学科创新平台如何立足时代前沿、学术前沿、实践前沿,聚焦特色,持续创新,促进标志性原创性成果产出等方面提出了积极建议。
汤丰林对五位专家的专业指导、各平台团队教师的辛勤付出以及基地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要坚持“研训一体”的原则,确保科研与培训的深度融合;要追求“顶天立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使学术研究紧贴一线的实际需求;要加强多方联动,积极与高校以及全国各地的区县联盟构建紧密的合作关系,扎实推进学科创新平台的建设,为北京教育学院在新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并作出重要贡献。(来源:北京教育学院官网)
浙江大学:“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成功召开
12月6日,浙江大学召开“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赵典、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阚阅、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代表以及“国优计划”教育实践基地代表等30余人参加会议。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赵典高度肯定了浙江大学“国优计划”项目的稳步推进和显著成效。他强调,“国优计划”的核心目标是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教师,教育情怀、专业素养和教学基本功是三个关键要素,应给予同等重视。在增强“国优计划”研究生对教育行业的归属感、培养其教育情怀、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浙江大学和各教育实践基地需深化认识,持续开展探索与实践工作。赵典副处长进一步就畅通学生从教通道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等问题给出了指导意见。(来源: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官网)
西南大学:举办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之教师教育专题讨论会
12月4日,西南大学举行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之教师教育专题讨论会。本次讨论会由教师教育学院承办,主题为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本科生院副院长田晓伟、涉及公费师范生培养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及教师代表参会。会议由学院副院长张正严主持。
会议伊始,田晓伟副院长在会议开始时介绍了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背景,肯定了各学院的成果,并希望各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保持联系,继续推动讨论成果的固化和转换,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助力学校整体发展。
学院代表汇报环节,学院张正严副院长认为,在公费师范生本硕衔接的背景下,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并围绕教师教育课程、师范生能力训练、教育实习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转型方案。化学化工学院任文山副院长立足学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建设情况及未来规划,强调借助已建成的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和实践课程体系,改进现有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构建化学专业知识图谱,实现教育教学闭环管理。
教师代表汇报中,外国语学院伍小琴、马克思主义学院钟志凌、地理科学学院陈俊华、教师教育学院陈静四位教师代表,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就线上课程资源、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和数字教材的建设,分享了各自的探索和实践。四位老师的发言,令在场的每位听众都受益匪浅。
与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地理科学学院王勇副院长认为,“数字化转型应通过知识图谱,挖掘数据,整合课程,减轻师生负担。”音乐学院陈若旭副院长认为,“数字化转型应多给予教师培训机会,让教师充分了解转型路径。”数学与统计学院邓圣兵副院长认为,“数统院专业核心课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学院全体教师应响应学校号召,加强数字化建设。”
周光明副校长对此次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作总结讲话。周光明副校长肯定了此次会议的讨论成果,分享了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化建设的工作特色与成效,认为“西南大学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势不可当。”。周校长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强师必先强师范”,并介绍了《推进本科课程全面数字化教学助管考的意见》。(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湖北师范大学: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
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成立于2018年12月12日,主要负责地方中小学教师培训、附属学校建设与管理、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师范生技能训练和教师资格认定、课程与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学院先后建有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综合实训平台、教师教育类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校级科研创新团队、湖北省(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黄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黄石名师驻湖北师范大学工作站、湖北县域教联体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平台。学院成立以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师范报国”“教师强国”的理想追求,锚定“强特色、育名师、争博点、创一流”的发展目标,首创“湖北省(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协同打造“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共同体,在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和赋能地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进行有益探索。
创造“五峰模式”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先行事业,地方师范大学是教育振兴的力量源泉。教师教育学院践行“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引领基础教育”理念,聚焦乡村教育振兴的突出短板和主要瓶颈。从2019年12月起,学校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确定为地方师范大学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试点,举全校之力融入人才、智慧、资金、项目4个发展要素,率先探索创建湖北县域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坚持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双轮驱动”,达成了以校地“六个共建”(共建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共建湖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共建高校定向培养生源基地、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共建高校人才智库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共建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以“协同共办附属学校”为重点的校地合作机制,形成了以“校地协同·双向赋能”为典型特征,深度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振兴的“五峰模式”,被多家媒体报道。湖北师范大学附属渔洋关小学、附属渔洋关中学从生源流失严重的薄弱学校蝶变成老百姓家门口优质的中小学。2022年10月,学院组织申报的教学成果“校地协同·双向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五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形成“黄石经验”
地方师范大学是教师教育改革的策源地,培养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五峰模式”的成功探索,为创建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推进校地合作共建、提升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提供了样本。2020年,学校与黄石市教育局签订《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合作协议》,协同黄石市人民政府出台《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以师范大学为主体、多方参与、开放灵活的创建体系,探索“地方政府、师范大学、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机制,实现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发展一体化,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服务地方教育高质量发展。经过近5年的探索实践,教师教育学院构建了以“两站、双基地、一定向、一提升、一智库”为核心内容,以“校地共建附属学校,助力薄弱学校改造,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重点特色的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黄石经验”。学院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师范生培养为关键,促进师范大学与地方基础教育深度融合,贯彻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新理念,在创建方案、体制机制、建设模式和成果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在校地双方共同努力下,2020年至2024年,湖北师范大学与黄石地方政府在实验区内协同共建了3所附属学校,托管帮扶了一所乡镇高级中学,通过品牌授权、诊断评估、选聘校长、教师培训、链接资源、定期督学、教育实习、定向招聘、教科研指导等措施,实现了办学生态、办学质量和办学口碑的提升。附属黄石一中2023年获黄石市委、市政府集体记功嘉奖和黄石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奖”,2024年获黄石市“高中教学质量卓越贡献奖”。附属四棵中学连续4年省重点高中录取线进入黄石市第一梯队,附属磁湖中学获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大冶二中2024年获黄石市“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擦亮“湖师品牌”
“师范”是湖北师范大学的光荣标识牌,“教师教育”是湖北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2019年至2024年,学院以“强特色、育名师、争博点、创一流”为办院方针,致力于构建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教师教育新体制;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卓越师资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研究基地;培养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愿景的“专家型教师”和“未来教育家”。2019年12月以来,学院积极发展附属学校教育事业,先后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共建了6所附属中学、小学。学院旗帜鲜明地将附属学校定位于湖北师范大学的“战略资产”“品牌延伸”“实践基地”和“合作平台”,积极探索“U-G-S”(高校、政府、中小学)共建共享机制,反哺学校教师教育,支持地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了“湖师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学院充分发挥“黄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实施地方中小学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培训计划。2021年至2024年,学校面向黄石市中小学在职教师共完成国培省培项目11项,培训949人,累计为黄石市少工委、黄石港区教育局、开发区·铁山区教育局、新港物流园区社发局、阳新一中、阳新三中等单位培训中小学教师学员1200多人。2024年,黄石市中心城区、大冶市、阳新县高考特殊本科和普通本科上线人数均实现了3位数增长,学生高考成绩实现新突破。
学院创建黄石市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来,始终坚持教师培训为师范生培养和学校事业改革服务,培训规模、质量、效益得到持续提升。2019年至2024年,学校承担国培省培和地陪项目的数量和经费总额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共承担各类教师培训项目18项,其中地方培训项目6项。2020年,在湖北省中西部国培项目第三方综合测评中,学校取得省属高校第2、全国第4的成绩。2021年至2023年,学校全部培训项目得到学员高度评价,学员评测成绩均在90分以上,形成了中小学教师培训“湖师品牌”。
开展“毕节探索”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地方师范大学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建设中大有可为。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地方师范大学在教育、科技、人才集聚方面的优势,扎实推进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帮扶工作,推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以来,教师教育学院与致公党定点帮扶地——毕节市七星关区开展了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双方开展实地考察调研和系列对接活动,成立“毕节市七星关区统战实践创新基地”“毕节市七星关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基地”,组织暑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毕节市七星关区小学数学教师强基专项培训项目”,协调湖北师范大学附属磁湖中学与七星关区第十实验学校开展结对帮扶。学院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抓住帮扶关键切口,协同构建了“师范大学+民主党派+地方政府+附属学校结对”的教育帮扶新模式。双方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着力在区域教师专业发展、“一主(数学)一辅(艺术)”学科教师培训、学生实习就业和附属学校结对帮扶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事业无毕、发展有节。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承启学校办学传统,顺应国家政策形势,满足学校发展需要,致力于教师教育振兴,取得了显著办学成果。面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愿景和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师范报国”“教师强国”理想追求,践行“面向、研究、服务、引领基础教育”理念,深入促进校地融合发展,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做强建优教师教育“湖师”特色,不断完善附属学校发展政策和校地共建机制,积极打造“附属学校教育联合体”和“教师教育共同体”,大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湖师群体”,为教育强省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天津师范大学:智慧教室赋能师范教育
“太棒了!比上半年提高6个百分点!”近日,今年下半年普通话考试成绩公布,天津师范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杨行统计发现,该校考生达到二级甲等以上的比例比上半年有明显提升。分析成因,大家不约而同想到智慧教室的“赋能”。
今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实现了公共教室智慧化全覆盖,其搭载的智慧管理系统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统一化和规范化存储、管理和利用。“特别是线上课堂互动功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置身教室的情境,实现线下优质教学资源线上化。”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经过3个月使用,天津师范大学的师生对智慧教室已经十分熟悉。“以前上课播放PPT课件的同时还要借助黑板,现在教室里的智慧屏可以连接各种授课软件,用平板电脑就能替代六块推拉大黑板的板演。”谈及这学期在智慧教室的授课体验,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张悦说。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弓雪茹也对智慧教室赞不绝口,这段时间为了备考教资面试,她通过手机预约了智慧教室,“显示屏高清尺寸大,电子白板触控、投影一体,黑板易于书写,极大方便了我的学习和试讲。”
“我们要让课堂融入更多AI元素,打造数智化课程。”该校副校长纪德奎表示,学校还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南京大学:红色引擎驱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办好教师教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教师教育建设工作,创造性地发挥教工党员的学科优势,致力于基础教育“基点”和高等教育“龙头”之间的贯通工作,深度参与到教育强国的建设之中。
“国优计划”落地生根
2023年,南京大学作为首批试点高校,率先开展“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即“国优计划”)。教育研究院党委通过不断改革与大胆创新,探索出“三维一体·项目驱动”的创新型中学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教·学·做·研合一。弘扬陶行知教育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教育家陶行知的特色理念“教学做合一”,响应时代新使命、新需求,明确南京大学“国优计划”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学·做·研合一”为培养理念。
学科交叉引领,探索融合式、高质量培养模式。依托智慧平台、信息化系统融合不同院系,建立“教育学导师+学科专业导师+教学实践导师”三导师制;构建“教育学课程(通)+学科专业课程(专)+实践类课程(行)”的“通专行合一”课程体系;依托学科教学问题研究、教学实验设计、技能大赛等教学模式,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提供多元化、融合式学术支持和教学培养。
高中—大学全贯通,促进学术资源与教学实践资源深度整合。在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下,积极推动南京大学与江苏省26家高品质示范高中建立“国优计划”联合培养基地。聘请48名具有高级职称或特级教师荣誉的教学名师作为学院兼职导师,提高“国优计划”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实践技能。
教学—学术相融合,形成科研教学互为供养的新生态。党员教师率先垂范,积极整合一流科研团队,既依托学术研究项目攻克多学科融合培养难题,又引领指导“国优计划”研究生围绕教育教学与实践实习体验展开学术研究,致力于形成科研教学互为供养的良性育人生态。
职前—职后一体化,推动“国优计划”可持续发展。通过与教育行政部门、优质中学、教科院所等签约合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探索绿色从教就业通道。建立健全联合培养机制、“学术驱动、协同培养”机制和职后“科研助力、追踪服务”机制,推动“国优计划”可持续发展。
“西部行知计划”开花结果
“西部行知计划”是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在学院党委带领下主动面向西部,将自身所长对接于服务西部发展的自觉行动。
南京大学教育学科已由高等教育学研究走向全口径的教育学研究,在基础教育领域形成了一批高质量成果。南京大学“西部行知计划”课程方案旨在实质性地提升西部地区科学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与专业素养。
青海省科学教师公益培训项目是南大“西部行知计划”的第一站,得到了青海省教育厅、青海民族大学等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培训按“1+1”模式,即由1名农村科学骨干教师+1名地方科学教研员组成地方参训队伍,做到培训教研科研化;注重专家引领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体现培训的参与性;注重线下集中与线上长期服务相结合,形成西部教科研联盟,体现培训的长效性,起到“1+1>N”的以点带面的效果。
该培训不仅为青海省的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当地的科学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为青海省的小学科学教育、为西部的教师人才培养、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南大力量。(来源:《新华日报》官网)
专业活动
第十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暨东亚教师教育联盟运营委员会顺利举行
2024年11月29日,第十八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暨联盟运营委员会由韩国首尔教育大学举办。本次研讨会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东亚教师教育”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转型时代的教育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培训的方式三大议题开展。
来自中日韩蒙四国50个高校或机构的159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发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作为东亚教师教育联盟中方秘书处组织中国院校19人发言参会,其中北师大教育学部共有5位硕博研究生在本届会议进行学术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教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吴玉军教授,教育学部副部长滕珺教授,学部国际办主任刘静博士、外事秘书于国欢老师,国际处项目官员郭瑞老师线上参加研讨会开幕式及东亚教师教育联盟运营委员会。
开幕式由首尔国立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AHN Kyungja主持,首尔教育大学校长张信浩、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兴、公州大学对外合作中心主任JANG Chang-Ki分别致辞。陈兴副校长表示,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改变传统教学,辅助教师教研工作,发挥学科优势,探索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引导反思有关人工智能浪潮下教育的核心价值、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教师角色的定位等。他表示,北京师范大学愿意借助东亚教师教育国际联盟平台,与更多有关高校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提升与发展。
主旨报告环节,首尔教育大学PARK Mangoo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王艳玲教授、大阪教育大学TERASHIMA Kosuke教授分别做特邀报告。
研讨会期间,东亚教师教育国际联盟运营委员会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举行年度工作会议。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吴玉军率北京师范大学代表团参会,运营委员会成员确认了上届会议纪要,本届执行委员会首尔教育大学报告了参会大学数、参加者人数、执行委员会组织情况等。吴玉军介绍了广西师范大学将承办2025年第十九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并就举办方式和会议主题等做简要说明。
在下午的六个分论坛中,各位专家学者通过Zoom平台以平行会议的形式分成八个小组就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机遇与挑战展开思想碰撞和交流,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在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和分论坛的热烈讨论之后,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进入尾声。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副校长李先贤教授表达了主办2025年第十九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愿望,并欢迎联盟成员机构积极参加会议。首尔教育大学副校长KIM Sung Sik做总结发言,表示将继续携手推进东亚教师教育的发展。
本届研讨会为东亚教师教育研究者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对促进东亚地区联盟高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官网)
第二届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
12月5日,由华南师范大学主办,教师教育学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等承办的“湾区教育论坛·第二届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华南师大举行。论坛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优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来自粤、港、澳三地以及其他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研人员、中小学校长名师等450多人参会,聚焦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关键议题,共同探讨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阳成伟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华南师范大学有责任、也有义务,全力以赴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办强办优新时代基础教育贡献力量,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阳成伟指出,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服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2022年专门设置教师教育学交叉学科博士点,2018年率先成立全国首家教师教育学部,开创教师培训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历史;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教育服务能力建设、学校规划与管理能力建设4大领域,持续推动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南师范大学组团工作;充分发挥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优势,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连续6年成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组织开展广东省“师德巡讲”系列等活动。特别是,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发展,华南师范大学今年先后设立首个香港教师研修及交流基地和澳门教学人员研修及交流基地,累计培训2000余名香港新教师,并启动了第一期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
首期“湾区名师大讲堂”中,来自粤港澳三地的20多位名师将围绕“为国育才——理想信念与育人智慧”“为人师表——道德情操与仁爱之心”“为学之道——躬耕态度与弘道追求”等主题讲述他们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理念。
当代教育名家、中国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在论坛上作题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与教育绿色发展》的主旨报告。吴颖民指出,推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绿色发展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实现基础教育的绿色发展,应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绿色素养”。
聚焦“如何育人育心、律己以严和修己以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主题,香港教育大学学校协作及体验事务处学校协作荣誉顾问邹秉恩认为,好的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教师,才能把教育下一代的工作薪火相传。只有所有教育专业工作人员,都能够专业地执行春风化雨的任务,并持守高标准的专业操守行为,他们的影响力才会更深远,可以由学校影响到家庭、社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命运。
吴颖民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作题为《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贡献度》的主旨报告,指出研究团队将综合考量职前培养(课程、实习实践、教师教育者)、职后培训、内在动机等因素构建对从教胜任力影响的整合模型,深入探查教师教育中各因素的相对服务贡献,进一步完善关于对基础教育服务贡献度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胡咏梅教授作题为《人口发展与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的主旨报告,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对我国面向2035年城区、镇区和乡村的义务教育教师需求数量与缺口情况进行预测。此外,围绕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话题,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龙宝新、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马晓强研究员也分别作主旨报告。
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了吴颖民教育基金奖项发布仪式。吴颖民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广东广雅中学原党委书记叶丽琳介绍各奖项评奖事项。她表示,“砺儒奖”用于奖励在教师教育领域长期耕耘、取得创新且具有实践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和教师;“屏山奖”用于奖励在基础教育领域获得优秀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表现优异、广受好评的中小学校(园)长和教师;“优秀师范生奖”则用于奖励华南师范大学在校优秀本科师范生以及在“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相关赛事或重大奖项中获奖的学生。同时,吴颖民基金还将设立学术交流类基金,支持举办面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学术活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山长讲坛”、粤港澳大湾区“山长学者”论坛、粤港澳大湾区行知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师德论坛、全球南方“山长论坛”、全球教师教育峰会等。
王红在开幕式上发布了华南师范大学自主研发的师能帮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系统3.0版本。“AI测诊系统3.0版本的发布,最大价值在于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发展教师教育‘新质生产力’。”王红强调,研发团队为该系统取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师能帮”,通过AI赋能,可应用于教师自我诊断、教学研究、教师招聘、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等多种教育场景,既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也对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大有助益,真正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利器”。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GAI教师专属成长助手。通过与语言大模型结合,推出全新升级的小帮智能助手,突破性地解决了当前数字化教学评价中的多个痛点问题,在精度、深度和温度三个维度上实现了全面跃升。目前该AI测诊系统已经在广东省内中小学校以及参与华南师范大学协同提质项目的多所师范院校展开应用,相关学校代表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大中小学如何构建智慧教研共同体等话题深入探讨。
此外,为凝聚论坛教育共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本次论坛粤港澳三地教育代表将共同发出倡议,从“共建协同平台,推动教师教育一体化”“优化制度设计,畅通融合发展机制”“彰显文化特色,塑造湾区教育精神”“对接国际标准,提升湾区教育影响力”等方面进行建议建言,共同开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官网)
首届边疆教师教育研讨会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
12月6日至8日,首届边疆教师教育研讨会暨2024梦想教育家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弘扬西南联大精神,助力梦想教育家成长,促进边疆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改革落地”。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云南14个地州,重庆、贵州、新疆等地的中小学教师、教研人员和教师教育管理者与会。
12月7日上午,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教授陈瑶开幕致辞,她阐释了原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首任院长、教授黄钰生“润身淑世”精神的当代教育价值,倡导教育者坚守育人初心,以自身品德滋养学生心灵。兰州大学教授范鹏,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周润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常亚慧,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廖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发展中心总干事庞宗平,上海市静安真爱梦想教育进修学院执行院长李国丽等出席了开幕式。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教授田莉主持了开幕式。
大会核心发言环节,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常亚慧、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艳玲、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佑清、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廖伟、兰州大学教授范鹏等作主旨发言。
案例分享环节,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第二小学校长董祝分享了他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通过校际合作、专家支持和自主学习促进自己成长的经验。云南省曲靖市泽济中学教师钱珍菊讲述了自己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的成长故事,强调持续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第一小学校长林怀、个旧市宝华小学校长丁丹以及大理州弥渡县牛街彝族乡民族中学校长罗文武,分别分享了校本课程建设、课堂生态建设及课程改革经验,展示了如何通过多样化课程设计、学习共同体建设和紧密结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改革,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圆桌会议环节,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和一线校长、教师围绕教师学习和校长领导力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两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还举行了“边疆教师教育的实践研究与本土理论构建”学术沙龙、“读书与论文写作”学术讲座以及“阅读与成长”主题征文颁奖活动。
总结环节,云南师范大学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茶世俊说,此次论坛为边疆教师教育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边疆地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实践探索,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推动边疆教师教育改革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官网)
浙江省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暨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年会在绍兴文理学院召开
12月10-11日,浙江省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暨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年会在绍兴文理学院召开。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赵典出席会议,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陈敏、浙江省教师教育质量监控中心常务副主任钱旭升主持会议。来自省内24所师范类培养高校的5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会议。
赵典指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关键。赵典分析了浙江省教师教育和师范生培养的现状及面临挑战,从提高教师准入门槛、优化师范类专业结构布局、研制教师教育体系文件、改革绩效考核指标、完善教师发展学校制度、系统研究教师能力结构、改进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试点等方面提出了浙江省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和工作思路。他希望教师教育分会能够继续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浙江省教师教育水平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
会议发布《浙江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案例集》。
宁波大学、温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绍兴文理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等5所高校代表作交流发言。研讨小组围绕师范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改革、绩效考核指标优化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官网)
专家观点
夏立新: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的突出问题与改革路径
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实的支撑保障”“突出的师范主体性”“严格的职业规范性”“深厚的文化浸润性”等鲜明特征。当前,建设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亟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师教书育人质量有待提升、教育环境和保障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支撑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现实问题。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需要推进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计划,完善高质量教育公平政策体系,探索本研衔接一体化培养路径,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举措,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教育发展。(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官网)
曲凯:系统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系统阐释了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力量,肩负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筹好教育强国的目标方向和师范教育的时代使命,统筹好教育强国的建设实践和师范院校的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好“工作母机”的战略基础作用,为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师范力量。
1.“六大特质”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思政引领力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根本保证。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思政引领力,有助于我们党牢牢掌握学校思政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广泛凝聚共识,汇聚起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人才竞争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核心要素,关系着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战略主动权。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人才竞争力,有助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人才活力全面涌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
科技支撑力关系着科技与教育的相互赋能,是产生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根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科技支撑力,有助于我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教育实践高效转化,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引擎。
民生保障力关系着教育为谁服务、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民生保障力,有助于加强对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教育支持力度,健全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社会协同力关系着社会各领域各渠道教育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既是发挥社会力量打造育人合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社会协同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更加贴近人民需求,并健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作的新型育人模式,进一步提升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国际影响力关系着教育的国际认可度、知名度、接受度,既是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题中之义。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强化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提升中国教育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接受度,在深化教育领域国际合作中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2.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为教育强国建设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师范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主阵地,在提升我国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办好师范教育,为广大农村、中西部边远地区输送大批优秀师资力量,对于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另一方面,办好师范教育,建强做优教师教育,系统造就一大批高质量教师队伍,并在教育改革中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为教育强国建设打造坚实底座。
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行动力。师范院校既要聚焦教师教育的主责主业,承担起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大使命,也要发挥好自身学科、科研和人才优势,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师范教育是本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主动融入基础教育体系,探索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健全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体系,为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师范教育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可以通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等,有效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师范教育是展现教育改革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有机组成部分。师范院校既是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重镇,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组成部分,是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推动力量。一方面,师范教育稳步扩大“走出去”步伐,通过帮助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分享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经验,贡献基础教育的中国智慧,持续推进我国深度参与全球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师范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师教育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教师教育课程,同时将家国情怀、行为世范等品格纳入教师资格标准,彰显具有中国品性和中国风格的教师资格体系,增强我国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在全球教师教育中的话语权。
3.以“六大特质”为引领推进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
强化思政引领力,构建师范教育全面育人新格局。师范院校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组织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把党的领导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着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的全环节,持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体制机制;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全链条、高质量、内涵式思政“金课”体系提升思政课效果。师范院校是未来教师的摇篮,要向师范生传递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希望的理念,紧紧抓住“拔节孕穗期”教育青少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筑牢青少年明哲理、辨是非、增自信的理论基石,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强化人才竞争力,打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一方面,师范院校要以培育“大国良师”为己任,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始终坚定“师范为本”的办学定位,旗帜鲜明地把师范教育作为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师范教育育人环境,推动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构建,把教师教育理论研究与师范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把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践行有机融入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各领域,教育引导师范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源源不断为基础教育输送堪当大任的“四有”好老师。
强化科技支撑力,统筹推进师范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师范院校要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聚焦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双轮驱动”,建立健全以国家战略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牵引的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实现路径,构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强化民生保障力,赋能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师范院校要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发展教育,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作为建设重点,制定落实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行动方案,着力加强对民族地区、乡村地区优秀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另一方面,师范院校要落实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建立师范人才培养协同机制,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同时,以教育数字化推进跨区域、跨学校的优质资源共享,不断缩小义务教育的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强化社会协同力,助力师范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师范院校要聚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重大需求,系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创新课程体系,并与时俱进地健全完善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构建联通高校、区域、社会与中小学的专业研究和师资培育平台,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使师范院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师范院校智库要锚定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依托学科、人才、科创以及社会各方面资源优势,深化区域发展和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切实以教育改革新成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推动高水平师范教育对外开放。师范院校要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着力加强教育的国内外交流,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境外一流教育资源,助力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着力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积极回应相关国家人民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不断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Lynn Paine:关于不确定时期教师教育的挑战与新方向
2024年10月25日至28日,由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全球教师教育峰会(Global Teacher Education Summit,简称GTES)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峰会汇聚了20余位全球教师教育领域的专家,为我们展现教师教育的多元视角和创新理念。本文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Lynn Paine教授在大会所作主题报告整理而成。Lynn Paine教授的报告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强调在不确定的时代背景下,要重新思考教师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者的角色。面对当前教育体系的不确定性、脆弱性和压力,教师教育需要着眼于未来,培养教师的全球性和变革性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应对和利用这种不确定性,为全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教师教育面临的内外部挑战
当前外部环境对教师教育的压力不断增加,教师教育受到教学治理多元化、教育服务市场化以及成效评估标准化等外部因素的挑战。例如,教师教育的关注焦点从地方层面转向了国家和国际层面,这带来了新的治理模式和更复杂的政策要求;智库、咨询团体、企业、国际组织、线上教育平台等新兴角色不断拓展着教师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这些外部压力促使教师教育机构增强竞争力,提高问责和透明度,同时也要求他们与新的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
与此同时,教师教育内部亦存在诸多困境。“如何更好地培养教师”以及“我们为何要培养教师”,是教师教育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二、包容、灵活、开放的教育模式
教师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以及为了实践而学习,将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师培养培训过程,突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未来导向的教师教育需要更注重教师的核心能力培养,提倡社会情感学习与基础学科知识的结合,将学校视为学习的场所,而非单纯的实践场所,同时将家庭和社区纳入教师教育的共同体中,形成更具包容性、灵活性的教育模式。
三、公平导向的教师教育
Lynn Paine教授还探讨了为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培养教师的问题,针对准教师经验有限的问题,提倡开展以公平为导向的教师教育,重视多样性教育,并通过社区参与和能力框架开发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沈壮海 司文超: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的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转化为强师建设的生动实践,需要从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维度学深悟透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从价值层面信念与道德的统一、实践层面实学与实干的统一、方法层面育人与育心的统一等多层面、整体性视角来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把“尊师”文化培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严师”导向贯穿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以“惠师”之策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育师”之要找准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走深走实。(来源:微言国培微信公众号)
李铁绳 陈茜 王兴华:从“优秀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新时代中小学校长培养模式的建构
在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校长是履行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责的专业人员,实施“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专业职责。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先后实施了名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培养计划,着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应地,陕西省积极开展“骨干引领”行动,启动实施“三级两类”骨干校园长培养计划,促进校长实现从优秀校长到教育家型校长的专业进阶。优秀校长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建构培养模式,为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学习进阶”视角下的优秀校长培养模式
200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首先提出“学习进阶”(Learning Progressions)这一概念,用以表征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路径,解释学习的内在连续性。学习进阶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刻画学习者素养发展可能遵循的典型路径,其构成要素包含五个部分:进阶终点、进阶变量、关键节点、行为表现和评价。基于学习进阶理论、校长的专业发展规律和优秀校长的内涵特征,可以构建“三层级三阶段”分层进阶式优秀校长培养模式。
根据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规律和个体需求分析,可将优秀校长的专业发展由低到高划分为“学习理解、管理创新、卓越领导”三个层级水平(如下图)。“学习理解”层级处于进阶水平1,校长主要基于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提升对学校管理等领域的先进理念,并反思办学经验,解决校长重实践经验、轻系统理论的薄弱环节。“管理创新”层级处于进阶水平2,校长能够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理论运用于管理实践,创造性解决办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或不确定的问题,建构新的教育理论或方法,形成办学治校的教育理念。“卓越领导”层级处于进阶水平3,校长能够将办学治校的实践经验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和卓越的领导智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产生广泛影响力。
优秀校长培养周期一般为1.5年,可以采取“集中研修+跟岗研修+返岗实践”方式,融合理论学习、经验反思、理念凝练、实践创新,按照“理念重构—学校发展—示范引领”三个阶段,促进校长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主要是“理念重构”,以办学经验反思与理论素养提升为主。采取“集中研修+入校诊断”方式,旨在促进培养对象总结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学校管理实践经验,反思办学实践,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基于办学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重点研修“规划学校发展”和“优化内部管理”模块,培养校长的战略思维和管理能力,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二阶段主要是“学校发展”,以教育理念凝练与办学实践创新为主。采取“域外研修+教育帮扶”方式,旨在基于办学治校经验总结反思,凝练教育理念;促进教育理论向实践转化,推进教育领导与管理实践创新,促进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重点研修“营造育人文化、调适外部环境”模块,帮助校长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发挥文化和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第三阶段主要是“示范引领”,以辐射带动与成果总结交流为主。采取“域外研修+总结展示”的方式,旨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传播教育理念,展示办学实践创新成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行终期考核评估,总结展示培养成果。重点研修“引领教师成长、领导课程与教学、数字化领导力”模块,提升校长的队伍引领力、课程教学领导力和数字化领导力。
优秀校长培养包括“S-T-E-P”四个环节。“STEP”指在优秀校长培养过程中,每一阶段均包含“导师负责(Supervisor responsibility system)、团队培养(Team training)、跟踪评价(Evaluation of tracking)、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四个环节,简称STEP四环节,各环节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贯通、循环上升的有机整体。
导师负责:遴选一批品德高尚、理论扎实、专业精湛、科研能力强的高校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教育家型校长,担任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导师在个性化培养方案制订、个性指导、课题研究、在岗研修等方面给予指导。
团队培养:建立高校理论教学团队,包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识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各类专家;建立以中小学一线知名校长为代表的中小学实践指导团队,以及以班主任及项目主管为代表的班级管理团队,对校长进行全方位、全过程、专业化的培养指导。
跟踪评价:在培养过程中,既从量的角度判别其专业发展水平的增值,也从质的角度阐明其素养变化情况。采用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考核。
专业发展:帮助校长实现实践经验理论化,凝练教育思想,提高专业素养,提升办学治校的能力,从而形成校长个人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局面。
凝练教育理念是校长走向卓越的关键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校长应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如何把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进而提炼出思想是优秀校长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关键。
凝练教育理念,其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把握方向,确定理念的主题。教育理念的源泉来自教育实践,但将实践问题理念化,需要通过问题这一媒介。因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善于发现和提出学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初步确定教育理念的边界和主题。
以事引思,隐性知识显性化。分析关键教育事件,反思教育实践,将支配实践背后的思想、价值取向显现出来,将隐性知识外显化,默会知识明确化,丰富和完善实践性知识。
提取概念,感性认知理性化。概念是理论表达的基石,也是整个理论的胚芽。需要围绕初步确定的教育理念主题范围,提取办学治校实践中的核心概念,将平时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
个性表达,理性认知系统化。以核心概念为中心,通过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梳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个性表达教育理念的理论内涵,促进教育理念系统化。
实践检验,促进理念科学化。检视教育理念是否与教育实践相符,通过调试修正,促进教育理念与教育事实、教育现象、教育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和互释性,提升教育理念的自洽性、合理性。
对教育理念的提炼,应遵循以下基本路径。
专业阅读,奠定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经典著作阅读是提升中小学校长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在优秀校长培养过程中,研制中小学校长经典阅读书目,开发经典著作导读课程,培养校长阅读经典著作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其理论素养。
专业反思,升华教育管理的日常经验。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优秀校长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提高校长反思自身和反思办学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实践知识理论化。
专业研究,构建教育理念的理论体系。优秀校长培养重视专业研究,引导校长围绕教育教学与管理问题开展课题研究,促进在实践中研究和在研究中实践的结合,从而构建教育理念的实践体系。
专业写作,彰显教育理念的专业品质。校长教育理念凝练的结果呈现为个性化语言表达。优秀校长培养重视专业写作,鼓励引导校长发表学术论文,出版教育专著,系统表达其教育理念,彰显教育理念的专业品质。
创新实践,厚植教育理念的实践土壤。优秀校长培养坚持实践导向,培养校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培养培训、咨询、学校改进有机结合,厚植教育理念的实践土壤。
构建“U-G-I-S”协作机制
构建“U-G-I-S”协作培养机制,在互相协同的反思性场域中,建立学习共同体,通过同伴互助,加深校长对教育理论学习的理解和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与改进,跨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鸿沟,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双提升。大学(University)发挥教师教育资源优势,指导校长系统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知识迁移;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Government)协助建设管理优秀校长工作室,提供经费待遇和支持政策,为优秀校长培养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教研机构(Institution)协助校长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育教学研究水平;中小学(School)作为校长培养的实践基地,为校长培养的实地观摩、实践创新环节提供支撑,为其凝练教育理念和提升校长领导力提供鲜活的实践经验。(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卢宇: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为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迅速演进和发展,已经逐步成为推动教育革新和转型的驱动力。长期以来,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核心执行者,也必然面临着在人工智能时代进行角色重塑和能力提升的新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将迎来双重角色转变。
一是从知识传授者到能力培养者。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者,而应成为面向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者。广大教师需要深刻认识到,教师的责任已经超越了传授知识本身,而是转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者,鼓励他们成为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个体,不再是“做题家”和“书呆子”。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能够在团队中有效交流和合作的成员。通过这样的角色转变,教师更加专注于引导学生发展其高阶思维和认知能力,从而满足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二是从单角色教学者到多角色协作者。随着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活动的唯一主导者,而是与人工智能共同作为教育过程的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教、学、评、辅等多个重要环节。这种合作将带来教师工作模式和内容的重要变革。例如,教师可以与人工智能协同开展课堂教学与精准教研,面向学生开展多角色评价等。这种协作关系的缔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的各关键环节,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亟待提升自己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和“不可用机器替代”的能力与素养。
一是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推动教学革新和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教师应积极探索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自身的日常教学实践中。例如,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创制个性化且跨模态的教学资源。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设计与跨专业教学方案的制订。对于新手教师,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拟课堂教学情景,以提前准备真实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升教学胜任力。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开展多样化的人机协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人工智能和学生三方在课堂环境中进行深层次合作与互动,人工智能也不再仅仅是课堂中的辅助工具。例如,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扮演“助教”和“同伴”两种角色,与教师共同激发学生提出个性化的项目驱动问题,与学生共同开展项目方案设计。教师和人工智能也可以共同对项目作品进行多角色评价。
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以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分层作业自动生成和学生作业自动批阅等工作。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供客观且相对准确的评分,还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错因分析与诊断性反馈。这些个性化评价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改正错误。如果学生仍然存在疑惑,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优秀人类教师的教学策略,采用“苏格拉底式”的引导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答案,提升学习动机与认知水平。
二是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身处人工智能时代,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对人工智能重要概念、原理、应用的了解和掌握。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还体现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常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制作多模态高质量教学资源,借助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收集和分析课堂交互数据,开展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分层作业布置等工作。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人工智能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还包括对伴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出现的伦理和安全等问题的关注与应对。教师需要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教育实践中遵循伦理道德准则。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指导学生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引导其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利弊和风险。
三是提升专业育人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交互能力的提升,传统教育领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传递任务将逐步由人工智能承担。这一变革促使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工作形态发生显著转变,教师也因此需要更多投身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活动中。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应更细致地观察并深入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协助学生认识并发展自身优势,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明确的目标,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潜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催化剂。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和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等非认知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与机器的互动可能超过人际交流,这将导致其在社交与合作方面出现障碍。因此,教师应通过组织多元化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人与人的信任关系,学会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提升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师也应意识到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住民”,学生往往比教师更早地接触并频繁使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因此,教师应致力于通过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技术。例如,教师可以创新作业形式,鼓励学生与人工智能协同完成,并要求学生明确标注出人工智能的贡献以及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思考。同时,教师可以运用元认知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学术前沿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系统构成与运作策略
柴江, 王小艳. 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系统构成与运作策略[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6):165-173.
作为统合时代、国情和教师教育规律高效培养高质量教师的保障综合体,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由教师培养各关联系统高位均衡和互融互通构成的有机整体,能够为国家战略提供基础性保障和战略性支撑。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由组织系统、目标系统和运行系统构成,各系统的高水平发展、各系统及构成各系统的要素间的有效协同是该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终极衡量标准。需通过聚焦系统目标,实现要素间的互融互通;紧扣总体功能,提升各系统的发展水平;打破合作壁垒,促进系统间的互联互动,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任务。
教师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依据、时代诉求与战略举措
李广, 姜佳含, 秦一铭. 教师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依据、时代诉求与战略举措[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9):85-93.
教师教育强国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持续繁荣的根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师教育本体实践的历史贡献、学科发展的历史规律、伟大进程的历史经验决定了我国必须坚定地走教师教育强国之路。教师教育强国建设要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对新质教师提出的创新要求以及破解教师教育自身主要矛盾的现实需求。锚定“双优先”战略定位、坚持“双提高”战略目标、明确“双激励”战略手段、突出“双进阶”战略要素、构建“双驱动”战略保障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
宋萑, 袁培丽, 荣晴. 基于教育家精神的新时代教师专业素养内涵与结构[J]. 中小学管理, 2024(9):9-14.
教师专业素养是教师的内在品质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基于弘扬和落实教育家精神这一根本遵循,在分析新课标相关政策文本及国际教师素养模型的基础上,凝练了以育人素养为核心、体现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新时代中国教师七大专业素养要素及核心使命,并结合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构建了教师专业素养的罗盘模型,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评价和发展教师职业能力的框架。未来将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以完善教师专业素养指标要素,并研制分学段、分学科的专业素养指标体系,进而为教师专业标准的修订与完善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撑。
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
张春宏, 徐祖胜. 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的理论建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4(12):108-112.
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客观上对教师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是其作为“特殊教师”的独有内核特质,既需要体现教师教育时代转型的新要求,也需要体现教师教育复杂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的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逻辑起点和基本依据,以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职能,包括师范生培养素养、科学研究素养、在职教师培训素养、教学研究素养、知识转化素养、终身教育素养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六大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完整的高校教师教育者核心素养体系,最终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价值旨归。
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纾解——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视角的审思
原左晔, 何菊玲. 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纾解——基于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视角的审思[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4(5):87-96.
“人与技术”的问题是智能时代教师教育变革需要直面的核心问题。在斯蒂格勒技术哲学语境下,技术是人类历史性存在的本质性构成,其药理学的性质在凸显教育对人类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层面意义的同时也引发了教育的异化问题,教师教育之于教育的超前意蕴使得其变革成为必需。但是在此过程中,教师教育的变革面临着智能技术排斥于思维对象之外导致教师教育价值追求迷惘、技术存在物的智慧进化引发教师教育存在的重新定义、光速在场的脱境虚拟构建致使教师真实生活世界的消融、人类世的熵化与知识的丧失侵蚀教师教育范式的根基等问题。为此,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变革需要重新审视技术的本质内涵,持守教师教育“属人”的人文性追求;直面技术存在物智慧进化的可能,加强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师供给;警惕虚拟世界所制造的虚假真实感,重申教师具身认知的生命意义;重建教师教育知识的普遍信任,构建交往理性教师教育新范式。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理论立场、转型方式和潜在挑战
林敏, 吴雨宸, 宋萑.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育转型:理论立场、转型方式和潜在挑战[J]. 开放教育研究, 2024(4):28-36.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重塑教师教育的权威性和知识传递方式,对教师教育的深层变革和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学界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隐忧主要体现在主体性危机层面,本质上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即人和人工智能二元对立。然而,在现实情境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已以其空前类人化的特性挑战我们对人机关系的传统理解。本文首先提出以“多主体网络”理论视角理解教师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将人工智能视作具有能动作用的行动主体。在此视角下,新型人工智能参与教师教育体系将触发传统教师教育颠覆、联动的转型,引发教师教育目标、课程、模式、评估等的深刻变革,为职前教师培养的理论学习、教学实践,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教研和自主学习,以及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衔接带来全新变化。同时,这种转型可能导致网络不稳定,引发新兴科技教育资源的分配、技术变革与课程更新的错位以及社会对教师教育转型的理解问题等挑战,需研究者和实践者持续关注。
教师教育中“教”与“学”的割裂及其数字化治理
李阳杰, 龙宝新. 教师教育中“教”与“学”的割裂及其数字化治理[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4(4):55-60.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当前,鼓吹割裂“教”与“学”的“聪明人神话”广泛地存在于教师教育实践中。这显著地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悖于兼顾技术性与反思性的教师教育应然取向。教师教育的标准化逻辑、“优绩主义”价值观、片面的教师教育评价是引发“教”“学”分离的直接因素,技术理性主义教师教育观则是深层因素。数字化为重构“教”与“学”带来新契机。我们应构建智能化与数字化的教师教育助推系统,基于数字画像拓展教师教育价值空间,在数据赋能的基础上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表现性评价,以数字化助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风险及其因应——基于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解释
后慧宏, 田国秀. “国优计划”教师教育政策的执行风险及其因应——基于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解释[J]. 教师教育研究, 2024(4):40-46.
“国优计划”是教育系统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的政策创举,内隐着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政策支持逻辑,然而潜在的执行风险不利于政策目标任务落实。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通过理想化政策、执行组织、目标群体、政策环境四种政策执行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研判教师教育政策执行风险。建议在政策措施精细化维度,完善培养体制机制以保障政策执行效力;在执行组织协同化维度,建立大中小贯通式联培共同体协同培养优秀教师;在目标群体专业化维度,塑造研究生科学教师身份来彰显政策精神意涵;在政策环境制度化维度,建制经济社会友好环境以保障政策落实。据此规避政策执行风险,助推“国优计划”高质量培养研究生层次科学教师。
四生学习:新加坡未来教师培养的理念、举措与启示
杨南昌, 余凌倩, 梁慧芳. 四生学习:新加坡未来教师培养的理念、举措与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 2024(9):44-52.
为培养面向21世纪的教师,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以学习科学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循证研究为依据,聚焦“有目的的学习”,构建了以终生、宽生、深生、智生“四生学习”理念为指导的教师教育模式。该模式倡导将职前教师的学习与目的相关联,建立能力框架与实践课程,夯实持续一生的专业成长根基(终生);开设跨界学习项目,增强跨界教学能力(宽生);强化实践关联的课程创新,发展深度学科理解与适应性专长(深生);开展价值本位教育,多层面驱动教师智慧生成(智生)。借鉴新加坡“四生学习”理念,推动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可完善师范生专业能力标准,增强课程的多重跨界,注重师范生专家思维的培养,以及涵养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
以色列的教师教育:五十年历程(1974--2024 年)
Donitsa-Schmidt S. Teacher education in Israel: a fifty-year journey (1974–2024) [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24, 50(5):816-833.DOI:10.1080/02607476.2024.2411963.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Israel from 1974 to 2024, analysing key policy actions, reforms, and initiatives that have shaped the field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 During these years, extensive efforts were undertaken at the state level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to elevate 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by advocating for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ing and teachers. These efforts include the academisation process of all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ask forces and standing committees to address challenges, continuous upgrades and adjustments to th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upport mechanisms for newly qualified teachers,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practicing teachers, including master’s degree programmes, salary adjustments, and the decision to move the colleges of education to the sole auspices of the 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lanning and Budgeting Committee. Despite these numerous attempts, the status of teachers has continued to decline, and the profession has struggled with low public perception and prestige, leading to bot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teacher shortages. The repeated policy shifts and inconsistent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have often exacerbated rather than resolved these issues. By providing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analysis, the study offers insights into the successes and significant shortcomings of past initiatives, aiming to inform future policy-making and strategic plann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appeal of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in Israel.
(瑞典)毕业生对教师教育的需求
Bengmark S, Fainsilber L, Gustafsson T. What graduates want in teacher education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1-13.DOI:10.1080/00313831.2024.2318651.
To understand what to improve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o better prepare teachers for their profession, we asked alumni (N=93) from three Swedish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what in their education they thought had benefited them the most in preparing them for a teaching career, and what they thought was lacking given their professional needs.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yielded seven categories: leadership, practicum, didactics,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acticum is seen as very valuable and that alumni wish they had been taught more about leadership in the classroom, and teaching meth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the alumni value the theoretical parts of their programs, including scientific inquiry, in contrast to what research says is essential and what national regulations demand. Differences in replies between the three programs are also discussed and related to the features of the programs.
教师教育:不断变化时代中熟悉的主题
Newman S. Teacher education: familiar themes in changing times [J].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Teaching, 2024, 50(4):547-549.DOI:10.1080/02607476.2024.2377826.
教师教育中的实习——持久的挑战、不断演变的实践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Heinz M. The practicum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enduring challenges, evolving practice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47(5):865-875.DOI:10.1080/02619768.2024.2428031.
寻找快乐:教师教育中的有效指导
Glover A, Jones M, Thomas A, et al. Finding the joy: effective mentoring in Teacher Education [J]. Mentoring & Tutoring: Partnership in Learning, 2024, 32(4):377-394.DOI:10.1080/13611267.2024.2360605.
Effective support of student teachers is critical to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This research involved student teachers and those who support student teachers on a new two-year Postgraduate teaching course. Using a range of data collection, including creative methods such as the use of artefacts, participants’ interpretations of effective mentoring were explored. It is reported that it is important that mentors volunteer for, and proactively engage in their mentoring role. Also, that sufficient time is allocated to undertake mentoring responsibilities, which include frequent mentor meetings and professional learning. Key aspects identified for effective mentoring include the importance of a trust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ent teacher and mentor; nurturing student teacher self-reflection and ensuring that student teachers observe a range of teaching styl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include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support materials for the programme’s mentors along with sharing effective mentoring practice case studies, that showcase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different school contexts.
成果推介
基于“RICH理念”的地方师大英语师范生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胡美馨,骆传伟,俞明祥,竺金飞,胡伟杰,黄爱凤,郑志恋,叶志雄,吴本虎,罗晓杰,张亚萍,俞燕明,孔菊芳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中文师范生“闽派”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林志强,李小荣,叶祖淼,涂秀虹,冯直康,陈鸿,谢刚,颜桂堤,陈瑶,林婷,滕翠钦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12期
第2卷第12期•总第15期
2024年12月30日发布
编辑:沈其娟、白益民 排版:沈其娟
初审:白益民复审:沈其娟
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234上海市桂林路100号
徐汇校区西部计算中心2楼
网址:https://ghc.shnu.edu.cn/jsjyztxx/list.htm
电话:(86.21).6432.2156
(86.21).6432.2596
电子信箱:teupdat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