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专题信息2024年第2卷第8期

发布时间:2024-11-01作者:浏览次数:22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2024年第2卷第8期.pdf



目录



全球视野... 2

欧洲大学联盟Circle U.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合作... 2

欧盟发布《利用自我反思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3

欧洲职业健康安全局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健康的影响... 4

德国举办“AI与教师教育国际化”国际会议... 4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科学教师教育跨学科项目... 5

政策导向... 6

《中国教育报》发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6

“教育家精神”列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 6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7

地方要闻... 9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通知部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倾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 9

陕西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9

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班举办... 10

甘肃省全面推进教育家型陇原教师队伍建设... 11

黑龙江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12

院校动态... 13

首都师范大学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 13

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14

上海师范大学转型升级推进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16

华南师范大学第一期“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集中培训顺利启动... 17

阜阳师范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18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西南大学组团2024年秋季学期工作联席会顺利召开... 19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智赋能“行知行”模式为山区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20

专业活动... 21

第二届亚欧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2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举行... 23

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 24

AI时代的教师教育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 25

第三届新时代主体教育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28

长治学院成功举办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坛暨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成立仪式... 29

专家观点... 31

燕学敏:教育家精神映照下的强师之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与未来... 31

李晓兵游旭群:开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33

高慧斌:以德为首成为人民教师素养底色... 34

范先佐:教育强国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36

Tim McDonald:教师应加强行为管理能力培训... 40

学术前沿... 41

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 41

“善”:一种“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 42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42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研究... 42

论教育强国建设中地方师范院校的职责与使命... 42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国际会议综述... 43

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43

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建: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43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为、难为与可为... 44

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优化研究——以教师研究素养提升项目为考察对象... 44

教师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与策略... 44

在全球教师教育中通过虚拟交流鼓励跨国学习... 45

教师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开启教学支持、全纳学习和数字素养的新维度... 45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估模式:课程大纲内容分析... 46

通过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开展以研究为重点的微型教学课程研究来培养研究技能... 47

数字第三空间的出现: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评估的机遇与局限... 47

成果推介... 47

4年职前+6年职后”全职业链乡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47

依托三个支撑的“一贯穿二融合”物理师范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47


全球视野

欧洲大学联盟Circle U.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合作

欧洲大学联盟Circle U.近期资助一项名为“教师教育网络(Teacher Education NetworkTENet)”的新项目。该项目旨在加强欧洲大学的教师教育国际化和师范生研究性学习,为未来教师提供国际视野和研究经验。Circle U.是欧洲九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联盟,受欧盟“展望欧洲(Horizon Europe)”项目和“伊拉斯谟+Erasmus+)”项目联合资助,其成员机构来自挪威、塞尔维亚、丹麦、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和奥地利等国。

TENet项目由Circle U.中的七所高校参与。该项目计划通过在线和在地的形式,打造多校联动的课程和研讨会,强化师范生的跨文化教学体验,帮助其了解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促进欧洲价值观的传播。在该计划中,学生既是教育国际化的参与者,也将作为共同研究者深入到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其研究成果将在Circle U.的开源平台展示,并预期于2025年在柏林举办开放交流活动。项目负责人、洪堡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斯蒂芬·布雷德巴赫教授(Stephan Breidbach)强调,该项目不仅会推动Circle U.成员的教师教育中心之间的合作,还将通过教师教育在社会中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为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未来,TENet的目标是建立跨国课程及欧洲联合学位,为师范生提供全面的国际化教育机会。(来源:欧洲大学联盟官网)

返回目录

欧盟发布《利用自我反思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能力提升》研究报告

据欧盟出版局(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官方网站2024927日报道,欧盟委员会近期发布一份名为《利用自我反思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能力提升(Using Self-Reflection to Support Teacher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ir Digital Competence)》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由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协同六所欧洲大学于202211月至202310月期间开展,在塞浦路斯、芬兰、希腊、爱尔兰、西班牙和荷兰等六个成员国的多个案例学校收集教师使用“教师自拍”(Selfie for Teachers)的定性数据,探讨“如何有效使用‘教师自拍’来帮助教师发展数字能力?”这一问题。

 “教师自拍”是“欧盟数字教育行动2021-2027European Commission’s Digital Education Action Plan2021-2027)”的重要举措,旨在为教师提供自我反思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数字能力提升。“教师自拍”以《欧洲教育者数字能力框架(Digital Competence Framework for Educators)》为基础,将该框架转化为32个自我反思项目,引导教师对自身数字能力进行自我评估。完成自我反思项目后,教师将收到一份包含后续发展建议的个性化报告。教师可结合报告内容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路径。此外,个人自我反思报告也将以匿名形式汇总成团体报告,其结果可用于支持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规划和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研究显示,“教师自拍”有助于深化教师对数字能力的理解,但是在将其用于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方面,则需要更有力的外部指导与支持。因此,研究建议将“教师自拍”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相结合,提供更具情境性和可操作性的反馈,并将“教师自拍”纳入更广泛的数字能力战略中,为教育决策者、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者提供参考。(来源:上外全球教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欧洲职业健康安全局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对教师健康的影响

欧洲职业安全健康局(European Agency for Safety and Health at Work, EU-OSHA)于2024827日发布《人工智能与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安全与健康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A Teacher-Centred Approach to Safety and Health)》报告,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对教师健康、安全以及福祉的影响与风险,并为教师提供指导和建议。报告指出,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创新了教学工具和方法,也为教师的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包括如何适应这些新兴技术、如何维护学生的数据隐私以及如何保障教学质量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以下应对方法。一是为教师提供AI技术的培训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理解并有效使用这些工具来提升教学效果。二是采取包括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在内的多种措施来保护学生信息。三是促进人机合作,将AI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师的替代品。四是关注教师在使用AI技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心理压力和挑战,提供必要的支持,以确保教师能够保持积极和健康的状态。(来源:上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德国举办“AI与教师教育国际化”国际会议

德国学术交流署(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 DAAD)是由德国政府于1925年成立的非营利组织,负责推进德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学术、科研、教育交流合作。“教师教育国际化(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是DAAD近年来资助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促进教师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202491619日,该项目的收官活动,“AI与教师教育国际化(AI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学术会议在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Greifswald)举办。会议包含跨文化合作、生成性AI、混合教学设备等多个方面的主题演讲与工作坊,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I)如何塑造教师教育未来。(来源:University of Greifswald官网)

返回目录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科学教师教育跨学科项目

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系和教育学院合作推出了一项名为INSPIRE的新项目,旨在为湾区的中学科学教师提供科学研究和专业发展机会,并提升中学生对于科学研究和职业的兴趣。该项目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资助。参与项目的科学教师将在暑期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与生物学家及其他研究人员合作进行前沿实验,增强科研技能;同时,通过定期参与教学支持和讨论活动,教师还将学习如何将科研经历转化为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INSPIRE还为教师提供课程补助,邀请生物学研究人员进入中学课堂,与学生分享最新的科学研究,促进学生对科学职业的兴趣。斯坦福生物学助理教授兼项目联合主任劳伦·奥康奈尔(Lauren O’ Connell)强调,该项目能够扩大科学教育的积极影响,发挥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将公共资金回馈社。(来源: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官网)

返回目录




政策导向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中国教育报》发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 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中国教育报》1011日发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党支部书记、司长俞伟跃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题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俞伟跃认为,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要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为此,要推动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强化思政引领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强化人才竞争力;深化教师管理评价改革,强化科技支撑力;统筹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强化民生保障力;推进教师队伍开放化发展,强化社会协同力;促进教师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强化国际影响力。(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教育家精神”列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十大关键词

101日,《光明日报》邀请专家全面盘点、深入分析,以十大关键词的方式细数教育发展的闪亮足迹,看新中国教育事业如何一步步走向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这十大关键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教育家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和教育对外开放。“教育家精神”列入其中。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1985年,我国设立教师节,引领了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40年来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出了一支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保障。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李森点评认为,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之于教育现代化建设乃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被反复提及。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系统提升教育质量,亟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待遇保障力度、提高津贴标准、实施补助政策、强化培训投入、减轻非教学性任务、加大荣誉表彰力度、营造尊师重教文化氛围,切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教育报》发表评论员文章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七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和全面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巩固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根基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践行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进一步夯实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教育家精神和师德培育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和职业发展全过程。要引导支持广大教师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同、内在要求和实际行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努力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强化部属师范大学引领,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要把握和尊重教师发展的科学规律,创新教师教育的理念和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要深入推进“国优计划”、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更多高水平院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持续实施“优师计划”“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培养更多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知识功底扎实、教书育人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更好服务支撑教育强国建设。

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加大各级各类教师待遇保障力度,确保各项尊师惠师政策举措落实到位。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保障教师教育惩戒权等,全面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任务负担,坚决打击造谣和污名化教师的行为,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优化教师管理与资源配置,加大教职工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要创新开展优秀教师表彰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惠师强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深刻认识建强教师队伍的极端重要性,汇聚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新时代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待遇不断提高、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力支撑。(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地方要闻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通知 部属公费师范生培养倾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

924日,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省教育厅将综合考虑各地需求和全省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倾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教育发展,优化部属公费师范生省域配置,制订全省分市分校分专业需求计划。

《通知》透露,部属师范大学非公费师范生在核定的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分专业招生计划内转为公费师范生的,省教育厅反馈意见时原则上不再征求计划需求地市意见。非公费师范生在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内跨专业转为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生录取后进行二次专业选择以及未选择本研衔接政策的在读部属公费师范生转专业事宜,由省教育厅根据有关地市意见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研究办理。

在招聘方面,各地市将组织县(市、区)和用人学校在需求岗位范围内对公费师范生进行专项招聘,通过双向选择等方式切实为每位毕业的公费师范生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其中,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由定向地组织专项招聘,未选择本研衔接政策的公费师范生由核定的需求计划地组织专项招聘,尚未就业的2024届及往届公费师范毕业生由生源所在地组织专项招聘。鼓励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组织面向省内生源未选择本研衔接政策的公费师范生专项招聘活动。

除符合条件办理跨省就业外,广东生源部属公费师范生毕业后须按要求到中小学任教六年,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一年。其中,本研衔接公费师范生须回定向地市范围内中小学任教(不包括广州市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区和深圳市罗湖、福田、南山区),未选择本研衔接政策的公费师范生可在全省范围内中小学任教,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跟踪落实履约管理,按要求在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上登记履约从教经历。(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官网)

返回目录

陕西省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926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实施陕西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协同育人,贯通职前职后,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推动全省教师教育改革发展。通过推进卓越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全省教师教育资源,创新师范生培养机制,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陕西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通知》提出,该计划的目标是,到2035年全省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培养造就数以十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千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奠定坚实基础。该计划通过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建立协同培养新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建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建立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举措,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为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官网)

返回目录

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班举办

1017日,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专题培训班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本次培训聚焦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部省师德师风建设系列工作要求,旨在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副司长韩劲红受邀出席并作《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专题授课,省教育厅副厅长汤筱疏作工作部署。

韩劲红立足建设教育强国这一目标,全面解读了教育家精神提出的背景和内涵要义,系统论述了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师德师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分析了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如何做好师德师风工作等方面作深入剖析,提出了建章立制、加强教育、加强日常监督、把住入口、抓好考核、畅通问题反映渠道、做好应急处置、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各级责任等9个方面具体工作要求。

汤筱疏指出,近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师德师风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师德违规案件数量不断下降,优秀教师典型不断树立。她强调,推进浙江省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组织领导,全面完善工作责任机制;进一步强化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全面夯实师德涵养培训机制;进一步强化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置,全面构筑风险预警防范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师底线红线意识,全面实施师德失范惩戒机制;进一步加强高效综合管控,全面升级协同联动机制,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会上,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应飚和浙江省教育厅法律顾问、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国华分别作《师德师风网络舆情风险与应对》《师德失范行为的核查与处理》专题授课。浙江农林大学、衢州市教育局等4家单位作工作交流。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参观了“习坎示教 启真厚德——教育家精神主题展”。(来源:浙江省教育厅官网

返回目录

甘肃省全面推进教育家型陇原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是教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奋进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尤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20249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为我们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甘肃省要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家精神引领作用,在深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条件、核心要义、强大动能、重要基础等方面全面推进教育家型陇原教师队伍建设,赋能教育强省建设。

坚持政治引领,树牢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新时代以来,甘肃省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守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砥砺学生道德和人格品质。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教师工作格局。

注重素养提升,狠抓教书育人第一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要义。新时代以来,甘肃省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抓手,促使广大教师注重形成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新征程上,坚持围绕夯实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出政策、建体系、抓培养,体系化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总体上,探索建立教师全职业周期发展体系,打造教师职前职后全链条培养培训模式。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本—硕—博”人才衔接培养改革,加快推进一流师范院校及专业建设,构建以西北师范大学等4所综合性师范院校为主体、兰州城市学院等4所专业性师范院校为辅助的师范人才本硕教育体系,从源头上筑牢教师培养基础。

着力结构优化,适配师资队伍第一资源。新时代以来,甘肃省以优化农村地区教师结构为动能,引导广大教师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乐于从事农村教育事业。新征程上,甘肃省将围绕提高师资队伍的适配度补短板、强弱项、送专项,大力度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

强化综合保障,激发教师发展第一动力。综合保障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新时代以来,我们以综合性提高保障能力为基础,涵养广大教师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增强发展动力。新征程上,我们将围绕激发教师发展动力强保障、树导向、塑环境,整体性夯实教师发展基础。(来源:《中国教师报》官网)

返回目录

黑龙江省坚持问题导向 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黑龙江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把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未来教师培养、在职教师蓄能、边境教师发展等推出系列改革举措,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聚焦未来教师培养,着力办好师范教育。一是精准测算,动态调整师范生招生计划。二是多元协同,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针对高层次师范生比例偏低、师范技能培养偏弱的问题,打出改革“组合拳”。大力实施“国优计划”“硕师计划”,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优秀教师。大力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与牡丹江师范学院深度开展协同提质计划,采取“大手拉小手”“齿轮传动”立体式帮扶等方式,促进组团优质资源多元共享。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工作的通知,推动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地方教师发展机构紧密合作,通过学生常态化见习实习、在职教师与在校学生“师徒结对”、教研人员参与指导等方式,构建多元发力的师范生培养模式。三是科学引导,全力推动师范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聚焦在职教师蓄能,完善训赛一体机制。一是在“课”上下真功。二是在“全”上动真格。三是在“联”上见真章。

聚焦边境教师发展,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一是在“支持”上用好政策空间。针对培训资源和力量不足问题,通过国家和省级“特岗计划”、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办法,为边境县学校补充紧缺师资。二是在“支援”上用足教师资源。针对教师配备不均、高素质教师较少问题,强力推进“县管校聘”,开展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促进县域内城乡教师校长交流。三是在“支撑”上用活各方力量。针对边境教师工作不够系统问题,推进构建省市县三级联盟式发展体系,合力打造一支边境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来源:教育部官网)

返回目录


院校动态

首都师范大学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01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张国华,党委委员、副所长江嵩,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张珊珊,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院田慧生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志永、院长张爽、副院长王东出席。签约仪式由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洛忠主持。

方复全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对教育部课程教材所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此次合作是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与首都师范大学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双方发挥各自科研优势与学科优势,秉承“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的全方位战略合作。期待双方在前期扎实的合作基础上,围绕人才交流、重大专题合作、高端学术活动举办、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深化开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

张国华在致辞中表示首都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首都乃至国家教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期待双方发挥好各自领域优势,精诚合作,共同助推教育科研事业发展,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会上,江嵩和蔡春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基地建设、人才交流、学科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合作意向。未来,双方将不断挖掘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融通,协同发力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官网)

返回目录

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1013日,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长安校区上林体育馆举行。

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一德,陕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赵刚,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熊四皓,陕西省委副书记邢善萍,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王晓,陕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王海鹏,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孙科、范九伦、李忠民,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宋保维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黄思光,中国科学院院士、校友李灿、傅伯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教授房喻,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陈芬儿,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张平祥、冯起、高雄厚出席大会。校党委书记李晓兵主持大会。

会上,赵一德代表省委省政府对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表示祝贺。他说,80年来,陕西师范大学扎根三秦大地,坚守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人才,为陕西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征程上,希望陕西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希望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希望青年学子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积极融入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的生动实践,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贡献青春力量。省委省政府将始终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基础性、战略性位置来抓,大力支持学校建设发展,为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

熊四皓代表教育部祝贺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他说,陕西师范大学有着光荣的办学历史,建校80年来,从教育救国、教育建国到教育兴国、教育强国,一代代陕师大人挺膺担当、奋勇争先,书写了与祖国同呼吸、与教育共发展的壮丽篇章。希望陕西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挥特色优势抓好教师教育主责主业,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能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新征程上迈出新步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晓兵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陕西师范大学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牵引学校事业发展,勠力同心、踔厉奋发,更新思想观念,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双一流”建设,努力谱写学校发展新篇章,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校长游旭群深情回顾了学校团结奋斗的80年光辉历程。他表示,立足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学校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让办学的政治属性更加彰显,要在着力推动教育公平中让办学的人民属性更加鲜明,要在推动研究范式变革中让办学的战略属性更加突出,要在深度融入陕西发展大局中让办学成色更加厚重,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昂首迈进,奋力答好“教育强国、陕师何为”的时代命题。

陕西师范大学80年的办学历程,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从弱到强的历史缩影。八秩陕师,肇始于教育救国的探索中,发展于教育建国的砥砺中,突破于教育兴国的奋进中,跨越于教育强国的追求中。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指导支持下,在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无私帮助下,学校闯出了一条“一心向党、不负初心”之路,在培育大国良师的征程中坚持党的领导本色不变、师范办学本位不移、立德树人本心不改;闯出了一条“在陕兴陕、与国同行”之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以教育之强成就人才之强、赋能科技之强;闯出了一条“精神引领、作育栋梁”之路,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构筑了“两代师表”优秀群体;闯出了一条“锐意进取、艰苦奋斗”之路,以智慧和决心开创了当前陕西师大发展的崭新局面,成为在西部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重镇,矢志不移朝着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而奋斗。(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上海师范大学转型升级 推进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中国教育报》1010日以“转型升级 推进高素质师范生培养”为题,整版报道上海师范大学主动转型升级,促进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70年师道传承,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主动转型升级,直面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学校如何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教师;二是如何在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实现师范生培养内涵式结构性调整;三是如何对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实现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大先生”引领教师培养新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通过大量调研、走访、座谈,分析毕业生在基础教育任教的质量和特点,以及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用人需求,出台《上海师范大学卓越师范生培养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培养改革的整体思路逐渐成型,即“一个原点、三个命题、五个理论和十大举措”,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加速推进。站稳“一个原点”:明确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形成“三个命题”:师范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其培养的教师具有过硬的“师德和育德能力”;未来教师必须具备独立的“创课能力”;师范院校必须搭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路径。建构“五个理论”:可操作、可评价、可追踪的师德与育德能力培养;基于高观点的师范生学科课程设计;场景驱动的实践实训;数字化驱动的课堂革命;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的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出“十大举措”:建构“大思政”与师德培养课程群;将人工智能融入师范生培养全流程;开设师范生项目化学习工作坊;推动师范生培养“青蓝工程”;推动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多元入口的优秀生源计划;建设面向师范专业的微专业群;建设工程导向的科学与STEM教育;建立挑战型任务的荣誉学子制度;建立基于高阶素养的实践体系。

 “大课堂”重塑“三全育人”多场景

教师入驻、结对共建、朋辈教育,下沉式打造“三全育人”实践园区;课后服务、假期办学、反哺家乡,常态化建设薪火相传爱心学校;研教融合、产教融合、先学后教,嵌入式构建实习实践多重场景;国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国际组织,多维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大模型”改造实践实训全流程

打造“大模型”驱动的沉浸式人机交互系统;建构人机融合、自适应的师范生培养新模式;教师胜任力智能评估大模型与精准推荐;人机融合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

 “大思政”融通“多位一体”新生态

建设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课程群;开设“教育家精神”师范生必修课,推动师德师风教育;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视野”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扩大教师教育影响,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丰富教师教育知识,服务全球教育治理;培育全球教育治理后备人才,建设师范生STEM教师全球胜任力课程。(来源:《中国教育报》官网)

返回目录

华南师范大学第一期“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集中培训顺利启动

1014日下午,第一期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集中培训启动仪式在华南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教授、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谭伟红主任,教师教育学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红教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总专业发展主任邓乐涛先生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

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教授首先对远道而来的香港教育同仁和来自全国各地在领航导师团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领航计划”是华南师范大学作为首个香港教师研修及交流基地承担的重量级项目,是内地与香港教育交流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教师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践行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他对各位香港校长和教师学员的集中学习提出三点期望,希望香港教师、校长学员能够珍惜机会、积极参与;学以致用、勇于实践;发扬教育家精神,引领潮流。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总专业发展主任邓乐涛高度评价此次培训计划的重要意义,认为“领航计划”的启动对于提升香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长的领导力具有深远影响。他表示,香港教育局将全力支持此次培训计划的实施,并期待通过此类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的深度合作。

据悉,“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是香港在内地落地的第一个教师及校长长期培养项目,“领航计划”旨在发掘和培养具有坚定专业信念和使命、愿意不断学习教学新知、积极探究创新策略且具优秀潜质的教师和校长。此次香港领航教师及校长培训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香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校长的领导力,更对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此次培训,学员们将深入了解内地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促进两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同时,这也是一次深化两地教育合作、共同培养新时代教育人才的重要契机。(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官网

返回目录

阜阳师范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

据阜阳师范大学官微消息,919日至21日,第九届华为全联接大会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和世博中心举办,阜阳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方廷勇应邀出席大会。为深化校企合作,920日,阜阳师范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校长方廷勇和华为公司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总裁李俊风出席签约仪式。

校长方廷勇表示,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传统校园进行数字化改造和升级,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促进全校教育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创新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他指出,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教育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希望通过合作助力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效能和办学水平的提升,以技术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华为公司副总裁李俊风表示,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在教育领域耕耘多年,近来年持续强化与安徽省内各级政府、高校的合作。此次与阜阳师范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华为将充分发挥在联接、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学校共同致力于ICT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研平台及信息化与智慧校园建设等,培养数字产业人才新生态,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本次签约标志着双方合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优势,聚焦计算机、人工智能、F5G网络等专业领域,围绕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科研创新、智慧校园等开展深度合作,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探索智慧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我校打造具有先进性和特色性的安全可信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全国示范样板点和全场景智慧校园示范校。(来源:《一读EDU》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西南大学组团2024年秋季学期工作联席会顺利召开

929日,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西南大学组团2024年秋季学期工作联席会议在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召开。西南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相关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西南大学国内合作处主要负责人就组团2024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说明,教师教育学院主要负责人就组团2024年下半年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河西学院、长江师范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对本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近期工作安排进行了深入交流。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葛信勇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两年来组团协同提质计划工作,并向组团各高校齐心协力、相互支持和努力付出致以敬意。他指出,西南大学组团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聚焦师范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组团内各高校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帮扶模式特色鲜明,提质计划成效显著。他强调,2024年下半年各高校要按照组团年度工作要点要求,精准布局,强化重点;完善机制,确保实效;持续学习,加强宣传,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创新工作方式,推动组团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会上,组团各高校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协同提质计划各项工作走实走深,落地见效,实现双向奔赴、互助共赢,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来源: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数智赋能“行知行”模式 为山区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为山区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丽水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自成功申报浙江省数字教育试点单位以来,积极开展乡村未来教师数字化培养创新试验基地建设。学院始终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为引领,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主动求变,探索构建数智赋能的“行知行”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虚拟学校:促进山区教师个性化发展

学院与科大讯飞、阿里巴巴等科技企业合作,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融入教学管理,利用钉钉平台创建“虚拟学校”,全面覆盖山区教师培养过程,实现学习进度、成绩等多维度数据的即时追踪与监控,达成“全链条数智化”管理。“虚拟学校”为山区教师个性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学院承接名师与名校长培育工程,开展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实践,通过剖析山区教师学习特点及发展轨迹,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与发展方案。

新型专业:推动传统师范专业转型升级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山区教师教育质量,学院积极响应教育部“101计划”,推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101计划’”。该计划聚焦建设5门高阶性、创新性、高挑战性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新形态课程与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学院创新设立“人工智能+乡村教育振兴”微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未来技术革新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复合型山区教师。

智慧课程:打造系列数字课程群

学院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启动“人工智能+未来教育”系列数字课程群建设,推进新形态教材开发和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现已建成23门数字课程,出版3部省级新形态教材,完成4门课程知识图谱建设,超过2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智慧树平台成功部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广泛共享。

数字课堂:创新迭代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工智能及其他新兴技术作为驱动力,强化教师在师德践行、教学实践、综合育人及自主发展等方面的能力,已成为学院师范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导向。学院针对山区教师培养过程中的相关困难和问题,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迭代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院推广实践。

云上研修:构建网络虚拟教研室

学院响应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构建UTCS虚拟教研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该教研室以“协同创新,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实践教学共同体框架和迭代循环方式,明确“定位精准、智慧创新、数智教育”的建设路径,形成高校(U)、名师工作室(T)、企业(C)和山区教师(S)四方协同的运行模式。

近年来,学院依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系统发挥“行知精神”的渗透功能、优秀教师的示范功能、实践活动的体验功能、培养环境的熏陶功能、过程评价的反思功能,实现山区教师培养方式的迭代更新。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数智赋能”战略,不断优化山区教师“行知行”培养模式,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驱动,持续推动山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专业活动

第二届亚欧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

928日至30日,第二届亚欧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在西北师大举办。西北师大党委书记贾宁,甘肃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张启有,悉尼大学凯茜·利特尔教授出席并致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教育学组召集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董事长、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教授,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教授,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冰岛大学教育学院荣休教授、《教学与教师教育》主编哈迪斯弗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学与教师教育》主编罗伯特·克莱纳瑟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罗兰·科勒玛教授、詹妮弗·M·刘易斯教授、克里斯托弗·B·克劳利教授、余旻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原副校长沈伟教授,英国阿伯丁大学心理学院隋杰教授等专家出席;西北师大副校长赵鑫主持开幕式。来自国内外高校相关专家学者近130人参加。

开幕式上,贾宁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回顾了西北师大122年的办学历程。他指出,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已经日益融入教育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模式、大学的治理体系以及教育的评价机制都在发生着潜在而深刻的变化,现有教育模式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特别是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础和根本,更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新形势下不断推动数智技术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在变革创新中不断塑造新模式、激发新活力、开创新局面。今天,以“机遇·挑战·未来:数智时代的教师教育”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亚欧教师教育国际论坛,广邀国内外专家学者,共话数智时代教师教育。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交流分享中,一定会激发出更多新的视野、新的智慧、新的方法,一定会增进更多新的共识、新的合作、新的共赢,论坛也一定会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中紧抓“机遇”、迎接“挑战”、放眼“未来”,在“数智时代”收获满满。

张启有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甘肃省坚持把教师发展作为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重中之重,发挥甘肃师范教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独特优势,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积极探索新时代师范教育创新发展新模式,打造高质量师范教育体系,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师资“引进来”,培训“走出去”,在甘任教的外籍教师和赴外公派出国留学教师近500人,教师国际化视野与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西北师大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师范教育特色,以教育学专业为引领,通过高标准实施“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等,助推西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改变西部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局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海外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高层次合作交流,在省属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中发挥了“头雁”作用。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与会的专家学者能为教育事业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为共同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悉尼大学凯茜·利特尔教授代表国际同行对西北师大的邀请表示感谢,并赞赏论坛主题与全球教师教育密切相关。她希望,与会者积极交流学习,深入探讨数智时代教师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共同探索新教育模式。

在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罗兰·科勒玛教授,西南大学原副校长陈时见,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纪德奎,冰岛大学哈迪斯弗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长郭戈,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詹妮弗·M·刘易斯教授,山西大学侯怀银教授,香港大学杨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闫寒冰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研究》主编郭绍青,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胡金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部长陈霜叶,《课程·教材·教法》期刊室主任余宏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艺术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凯茜·利特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荀渊,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院长赵明仁,杭州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院院长王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主任、《教学与教师教育》执行主编尹弘飚,浙江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原副校长沈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学学会教育社会学分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SSCI) 副总编姜添辉,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闫建璋,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李洪修,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学与教师教育》主编罗伯特·克莱纳瑟教授作了主旨发言。

此外,在分会场42位专家学者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创新”“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与教材研究”“技术赋能教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国际教师教育政策比较研究”“学科教师教育实践创新”以及“数智时代教师主体性与关键能力”六个主题,深入探讨了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教材研究、专业发展、国际政策以及现实实践创新等问题。(来源: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官网)

返回目录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举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四届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研讨会1011日至13日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

据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实践创新,在全国师范类院校的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国家教师教育重大战略和政策咨询的社会智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理事长梅兵表示,本次年会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创新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主题,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希望参会学者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晓兵简要介绍了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年来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情况,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年会主题,广泛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决策咨询、学术交流,推进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改革发展。

会议期间,来自46所院校的84位专家及硕博士研究生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与体系建设”“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师范教育协同提质与基础教育师资建设”“新时代师范生发展研究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六个分论坛主题作交流发言。

大会闭幕式上发布了《AI赋能教师教育创新联盟建设方案》。

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和陕西师范大学主办,是陕西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八秩荣光、强师报国”教育家精神论坛的重要活动。(来源:中国新闻网)

返回目录

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

1012日至13日,首都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会议共举行了三场主论坛、三场平行分论坛、一场博士生专题论坛以及四场圆桌讨论,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和人工智能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师生代表等400余人出席,在“数智化教师教育”领域聚焦问题,发出首师声音。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杨银付指出,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大规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领域大规模因材施教、教育评价科学化和教育管理智能化、学校无边界和学习社会化成为可能;数智化教师教育国际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首都师大的使命和担当。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指出,要大力推进首都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年来始终致力于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期待会议能够提出新观点、新思考。首都师范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复全首先向70年来支持学校事业发展的专家学者、教育同仁表示感谢,对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已经开展的工作进行简要介绍,提出学校将继续抓牢教师教育特色,深化理论实践研究,在数智时代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彰显首师情怀、首师担当、首师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主持了开幕式,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洛忠、李海梁分别主持了接下来的专家报告环节。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法国、中国香港等地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30多所高校、4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校长、企业界代表、博士生代表在两天的时间里进行了精彩的专题报告和圆桌论坛,围绕智能科学、数字治理、教师教育、人的全面发展等领域和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研讨和交流。

会议还举行了首都师范大学与五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仪式。五家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改革发展领域取得卓越成效的企业分别是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创而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翼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是首都师范大学校企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下一步,学校将携手企业共同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智能教育领域的研究引领和成果转化,激发教育改革活力。

本次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教育学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北京基础教育研究基地承办。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会议彰显了首都师范大学在数智时代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奋力攀登发展的使命责任和主动担当,学校将持续探索数智时代教师教育的理论内涵、创新机制、实践策略等,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动力,为指向未来的卓越教师培养贡献智慧和力量。(来源:首都师范大学新闻网官网

返回目录

AI时代的教师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

1016日,上海师范大学举行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活动。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上,中外大学校长们以“AI时代的教师教育:挑战与创新”为主题,畅聊思考。

提高教师“AI胜任力”

AI时代,教师教育何去何从?在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上,中外校长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AI只是聪明,但并不智慧。人工智能是最好的超越工具,每个学生都需要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钱旭红表示,高等教育要走超限制造、超限思维和超限教育的新路径,让高校变身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的“数智人大学”。在钱旭红看来,AI时代,高等教育亟需回应:如何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我们必须超越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科技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需要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则需要具备与AI进行有效互动的能力。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认为,人工智能始终是辅助教师的工具,教师不只教知识,AI始终无法向学生传递价值观、无法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关注‘知识传递’之外的‘知识生产’能力,关注‘讲授’之外的‘探究’能力,成为终身学习者。”袁雯表示,教师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需要主动求变。在袁雯看来,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具有“AI胜任力”的老师,师范生教育该从这四个方向走:首先是建立高品质的AI通识课程,要让师范生低门槛快速掌握AI工具,体验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并将其融入学习与未来教学中;其次是建立高阶的AI赋能学科课程。师范生需掌握更深入的学科知识和原理,才能“会教”,高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是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师教育AI课程。该课程可以分为师德、育人、教学和发展四类,通过智能化平台进一步拉近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距离,让学生提高“学有所用”的获得感;第四是建立场景导向的师范生智能实训平台。上海师大推出MetaClass系统,通过构建高度逼真的智能体,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教学环境,让他们在模拟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提升教学能力。

在香港教育大学副校长方永豪看来,未来教师的主要职能将变化为:人类尊严与价值的捍卫者、机器教学的监督者与纠错者、学生心理问题诊断者、师生感情的传递者还有“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协调者。AI确实在教育层面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范式,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率,促进了教育公平与包容。但与此同时,也给人类思维的自主性、传统考试评价体系和教学数字化治理等多个层面带来风险。

重视批判性思维

AI对教育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避免,无论好坏,都需正视其带来的变革。

美国索菲亚大学校长卡罗尔·汉弗莱斯在交流中表示,面对AI的兴起,尽管起初许多教育机构感到恐慌并担心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剽窃问题,但学生们已经普遍接受并利用AI作为学习工具。但当前仅有少数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AI,大多数仍对学术诚信有所顾虑。索菲亚大学正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专业发展课程以及将AI融入部分课程,以确保学生能够负责任地使用这项技术,并培养他们在AI时代所需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学校强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AI的同时保持道德意识。

 “AI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能够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定制化教学,让大规模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西南大学副校长周光明认为,AI必须与教育深度融合,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当前,许多教师尚未准备好接受这一变化,但学生们已经开始利用AI辅助学习。对于教师而言,AI带来了知识权威的挑战,因为学生不再仅依赖课堂获取信息。此外,现有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西南大学正在探索将AI融入教师教育中,例如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构建智能辅导系统等。同时,学校也注重提升师范生的数字素养,以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拥抱AI技术。

保护学习动机

在利用AI技术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规避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利用AI促进人类能力的提升,并在工作与学习中建立有效的人机协作模式。”法国克莱蒙奥弗涅大学副校长弗朗索瓦丝·佩拉德强调,必须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让学生完全依赖AI来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确保他们不会将学习责任全盘托付给AI。同时,还必须警惕知识标准化带来的风险,鼓励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批判性思维、地区特色表达以及创造力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也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从而构建以技术赋能为基础的教师教育新范式。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认为,特别需要培养教师在伦理、人机协同等方面的意识。除了通用AI知识外,还需加强与各学科相关的AI应用能力,如实验科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数字分析工具以及艺术类课程中的AI辅助创作等。

 “嵌入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低成本,并根据个人需求定制教育体验。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这样的工具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先进的模拟环境,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博茨瓦纳大学副校长多琳·拉莫戈拉-马西雷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工具越来越多地协助写作和编辑,传统的作者身份概念正在演变。为了应对由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带来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高校必须调整他们的课程以满足新的雇主需求。(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官网)

返回目录

第三届新时代主体教育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1012日,第三届新时代主体教育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承办。

在开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黄兆信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本次研讨会以“中国主体教育的生成与发展”为主题,正是希望为大家搭建一个深度交流的平台,凝聚更多智慧,达成更多共识,进一步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范式变革,为开拓教育现代化发展新格局提供更多智力支撑。期待各位专家分享真知灼见,交流碰撞思想,共话发展之策。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强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先导,能够有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同时要改变教育观念,转念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此次研讨会分为:主旨演讲、圆桌论坛和两个平行论坛。主旨演讲由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正德教授和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作了“走向教育主体哲学的中国主体教育当代形态”的报告。她分析了中国主体教育是什么,中国主体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和主体教育构建的途径与范式是什么这三个关键问题,并指出要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当代形态和发展逻辑,回到教育主体的自身发展逻辑,关键是体系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的整体转换。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桑新民教授作了“探究教育数字化转型之道法术——兼论主体教育如何步入智能化时代”的报告。他指出教育智能化的时代使命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新的学习文化,彻底改变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模式,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师生的创造力。

圆桌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郝京华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秦玉友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李松林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李润洲教授等先后作了精彩发言。他们认为,在中国式教育现代,核心素养本位的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主体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与发展的自觉能动性,明确学生既是认知的主体,也是实践的主体,要从整体性出发认识主体这一概念。

平行论坛(实践组)先后由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德芳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合作办学管理处处长钱旭升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富海教授主持。北京宏志中学校长赵勇、北京二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薛丽霞等做了分享。

平行论坛(理论组)先后由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伟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付淑琼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师发展研究中心李国强教授主持。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部金志远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润洲教授等做了分享。

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孙德芳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大会是一个贯彻弘扬教育家精神,理论引领的大会,是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守正创新的大会,还是面向2035建设教育强国继往开来的大会,未来我们要坚持创新的心态,掌握创新的方法,寻找创新的载体,坚持成果导向,扩大影响,不断推进主体教育向新、向上、向前发展。(来源: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长治学院成功举办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坛暨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成立仪式

1013日,长治学院举办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论坛暨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成立仪式。校党委书记曹景川出席并致辞。华东师范大学邹为诚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秦金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白计明校长受邀作主旨报告。长治市教学研究中心及市实验中学、市五中、市友谊小学等8所中小学相关领导以及我校师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山西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大同大学、忻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等省内外高校的200余名教师在线上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铁军副校长主持。

曹景川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开启教师教育新征程”为题目为大会致辞。他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长治学院作为一所以师范教育为底色的高校,要回应时代发展之所趋、顺应事业发展之所需,在新一轮师范教育改革中主动适应新情况、新格局,答好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教育之问,更深、更广、更全面地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师范生教育日常,办好人民满意的师范教育,为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力量。

论坛上,围绕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专家们从国际比较、时代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等视角探讨了地方院校未来师范教育发展的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秦金亮教授作了题为“本科后时代专家型教师培养的临床路径”的主旨报告,在回顾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历程、分析我国教师教育发展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指出高质量教师培养的瓶颈,提出培养专家型教师的临床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邹为诚教授在线上作了题为“从国际经验思考我国地方院校的发展前景”的主旨报告,从国内外师资现状、师资培养路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对比,提出地方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的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校长白计明作了题为“新时代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主旨报告,他深刻剖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立足教育强国对做强师资的要求和课堂教学发生的机制,分享了北师大三附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

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与我校相关专业负责人,对长治学院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讨。

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坛教暨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的成立,是我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联合区域内大中小学校,以虚拟教研室为平台,共同探讨高质量师范教育未来发展的盛会;教师教育发展研究虚拟教研室系依托长治学院教育研究所成立的新型教学基层组织,旨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未来教师培养能力为核心,致力开展教师教育发展教学及研究相关工作。(来源:长治学院官网)

返回目录

专家观点

燕学敏:教育家精神映照下的强师之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历史与未来

教师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重要动力源。自教师节设立40年来,我国初步建成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与时俱进: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渐趋完善

自教师节设立以来,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实施具体举措,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日益走向完善。

一是构建了立体多维的教师教育政策网络。近40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以法律为基础、政策为导向、体系为支撑、质量为核心的顶层设计网络。

二是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日臻完善。教师教育作为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源泉,其复杂性和系统性要求多个组织和集体的深度介入与协同努力。教师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商与配合不仅体现在资源分配、政策制定与执行等具体层面,更在于教育理念、发展目标及战略规划上的高度共识与统一行动。这种跨界合作模式,是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是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的教师教育新格局。近40年以来,通过在战略上优先谋划,在改革上优先推进,在财政上优先投入,我国从确立师范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到建立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再到结合我国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协同联动:迎接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挑战与机遇

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与发展机遇。

当前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优化教师培养的结构与质量,特别是针对科学、体育等关键学科存在的师资缺口加大培养力度,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此外,提升研究生层次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对于增强教育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推动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为应对上述挑战,一方面应加强师范院校、非师范院校、中小学、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区域教师研修机构等多方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成为关键。另一方面需要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以更加高效、灵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与此同时,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一奋斗目标,当前我国教师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亟须进行迭代升级。

一是继续坚持教师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要优先谋划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投入力度和经费保障水平,确保编制资源、岗位设置等资源向教师教育倾斜。二是优化调整师范院校战略布局。加强师范院校的“双一流”建设,要通过提高、扩优、升格等举措,对师范院校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调整教师教育资源供给结构。支持一批高水平师范院校开展硕士、博士层次教师培养,办好一批高水平“双一流”师范院校。推进国家和省级师范教育基地建设,支持部属师范大学建设,支持各省建强省属师范大学,建设一批地方示范性、特色性师范院校。三是推动教师教育制度持续创新。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从制度层面完善教师教育,要加强师范院校之间、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之间以及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多元合作关系的制度化建构。四是坚持深化教师教育模式改革。完成新时代教师教育面临的新使命,必须推动教师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以理论与实践内在统一的方式超越经验式成长,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及教师个体实现基于理论自觉的专业发展。五是加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一个健全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作为配套。将教师教育质量监测与院校评估、师范专业认证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质量监测的作用。六是推进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应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的融合,探索教师教育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注重大数据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建模和数据服务应用,建立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研修一体化的成长和发展综合分析系统。七是支持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学理研究。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要专业知识的系统积累,需要在教师教育科学研究上持续用力,为未来体系建设提供学理支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做好学术研究与学理阐释。(来源:《教师教育学报》微信公众号)

返回目录

李晓兵 游旭群:开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99日至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教育强国建设根本方向、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师范类高校来说,必须不断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的时代使命与发展定位,积极作为,勇于担当,不断创新教师教育,教好教人之人、育好育才之才,开创一流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这是对教育政治属性的重大判断。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属性,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的过程中不断开创一流教师教育新格局。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要汇聚多学科力量,把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贯穿于学生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评价机制、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实习实践、毕业教育之中,不断强化其首要地位;要把教育家精神作为师范生教师职业的鲜亮底色熔铸在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发挥其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引领作用,使师范生成为教育家精神的坚定践行者。

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不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立场,这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鲜明的人民性,也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首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盼和诉求,不断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建设教育强国和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点在基础教育。教育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需要攻克的难点重点。必须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整体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教育对于国家教育发展格局的战略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开创新时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新格局,重点在西部、难点也在西部。因此,西部师范大学应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使命,加快培养创新型卓越教师。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不断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观人类历史,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已成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教育的战略属性不仅与政治属性、人民属性高度统一,也是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然的实践要求和表现。因此,必须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总体大势和大局上把握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开创一流教师教育发展新格局,增强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的能力。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着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还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知识传递、培根铸魂、技能养成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去实现。因此,师范大学一方面要聚焦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从根本上做好培养提升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要聚焦党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教师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以更加主动的状态、更加宏阔的视野、更加切实的举措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来源:《中国教育报》)

返回目录

高慧斌:以德为首成为人民教师素养底色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和极端重要的地位,并突出师德师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凸显了师德师风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明确了师德师风建设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今年是教师节确立40年,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师德师风建设整体向好。由此,系统梳理师德师风建设的发展脉络以及取得的成效,并提出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路,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历程: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40年来,师德师风建设大体从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发展到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再发展到形成并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的不同阶段。

198410月,教育部和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次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提出“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明确了教师职业道德理念和基本原则。

20世纪90年代初,师德建设进入新阶段。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颁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件由“要求”演变成“规范”,并先后于1997年和2008年两次修订,不断细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2012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自此,我国全面开启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新时代。

2013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中小学、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分类提出教师职业行为倡导标准和禁行底线;先后印发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出台不同学段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

成效:师德师风建设迈上历史新台阶

40年来,我国一以贯之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明确教师行为准则,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师德师风建设成效迈上历史发展的新台阶。

一是逐步健全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师德师风建设形势整体向好。三是师德师风建设对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影响深远。

推进: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涵养高尚师德师风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遵循。今年8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涵养高尚师德师风。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一是进一步强化教师政治意识和品德修养,使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二是切实加强师德监管机制建设。三是健全教师表彰体系。四是从严师德违规处罚。(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范先佐:教育强国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2023529日,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此,教育部启动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乡村教师是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其工作、生活状况如何,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为探究这些问题,《教师教育论坛》记者对范先佐教授进行了专访。

教师教育论坛:当前我国教育已走上了建设教育强国之路。从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角度,推动乡村教育具有怎样的意义?

范先佐:当前我国教育已走上了建设教育强国之路,建设教育强国是加快经济社会建设的关键。“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带领全国人民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与经济的重要思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从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角度,推动乡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城镇化的发展;其次,满足广大乡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再次,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需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广大乡村居民及其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最后,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求。

教师教育论坛:20237月,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启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其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范先佐: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直接涉及到广大中小学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和和谐。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他强调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教师教育论坛: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您的研究和观察,乡村教师建设的现状如何?最主要的改革方向在哪里?

范先佐:教师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对待教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固然须有现实的考虑,但更应有长远的眼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还很紧缺,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无法满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在职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而且水平不高,教师地位和待遇较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不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急于过快地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不太现实的,更不能简单用学历评判教师队伍质量的高低。

但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看,凡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和地区,当小学教师数量得以满足,对其质量有更高要求时,无不提升小学教师的学历,实行专科,进而实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考虑到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教师教育改革关键是要处理好不同层次教师培养的关系,重新设计新的教师培养模式。

一是幼儿园、小学教师以中师培养为主转为师范专科学校培养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实行“3+2”模式培养,在“3”的阶段完成有小学教育专业导向的中等教育,到“2”的阶段则达成小学教育专业的高等专科教育,但它所设定的专科程度教育的规格与模式,既以普通专科教育为参照系,但又不是普通师专教育的简单移植,而是依据小学教育的要求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而确定的有鲜明综合特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目标,即在通识性专科文化知识的基础上,由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与之相应的职业技能组成的综合性指标,并据此构建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

二是初中教师以师范院校本科培养为主,招收高中毕业生。普通初中的教育对象是1215岁左右的少年,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与小学相比,初中的课程门类增多,要求提高,特别是增加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这类课程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显然,学科的内容增多,难度加大以后,教师也不能像小学教师那样存在大量兼课现象。因此,在初中教师的培养和配备上应尽可能专业化和分工明确化。

三是高中教师由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用“4+2”模式培养。即学生入学后先在各系科学习学科专业课程,在完成四年专业学习后,通过适当筛选,进入师范大学或综合大学教育专业硕士阶段接受两年的教育专业教育和实习,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并经过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充实到高中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论坛:乡村教师是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分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多举措定向发力、精准施策,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效率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在您看来,面对新形势,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范先佐:众所周知,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教师严重不足,这些学校的教师工作量特别大,任务繁重,每天工作时间很长。一些村小或教学点有的教师要包一个班甚至两个班,所有的课程都是一个人任教,每天在学校从早忙到晚,回家还要批改作业。但目前给学校教师定编制都是按学生人数定,农村中小学人数少,校点分散,这样教师编制就少了,而学校开的课程并不少。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编制方面应制定特殊政策,进行倾斜,使农村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具体来讲:

一是,统一城乡学校编制标准;二是,编制标准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三是,增加专业教师编制;四是,教学和后勤编制分离;五是,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教师教育论坛:20239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明确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4年,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坚持教育家精神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引领激励。在您看来,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乡村教师的意义何在?乡村教师应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

范先佐: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方面完整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为新时代教师群体走向卓越树立了标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如果说“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教育家精神就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道传承,是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师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教育家精神对于乡村教师来讲,应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对涵育自己生命和成长的土地、人民和祖国,始终抱有深沉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们就会常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和热烈的报国之志,自觉地将个人生命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并以历史上的教育家为榜样,以教育为终身服务之志业。

教师教育论坛:新形势下,面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应如何协同发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范先佐:新形势下,面对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应协同发力,进一步完善师范生公费教育,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从教。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师范生免费教育不应仅局限于部属和其它本科层次师范大学,而且要覆盖到师专、研究生层次,尤其是师专层次,因为在中师几乎全部撤销的大背景下,师专仍然是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特别是幼儿园、小学教师、农村小规模学校所需要的全科型教师,还应该以师专培养为主。国家通过实施免费师范教育来调控师范教育的发展,能够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能够从根本上吸引优秀学生报考教师教育专业并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任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中国要办世界一流的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一流的基础教育是突破口,关键是建立一支优质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在当下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不齐整的情况下,需要保留并重点建设一些师范院校,来保证师资输入的数量和质量。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在就学院校及专业选择上,高等院校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用人单位在毕业生选用上,均有较大的自主权,这些权利都应予以保障。

在国家确定资助院校的基础上,为确保优秀的生源,要通过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宣传,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报考受资助院校。受助院校要把好师范生的“进口”关,在招生上,政府应允许受助院校实行提前招生,进行包括职业性向标准在内的更严格的选拔,或者在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严格挑选,录取后享受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优惠条件。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假定培养质量是决定毕业生能否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就业的决定条件。而政府的责任,是对受助院校所培养教师的“出口”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定、评估,以此为依据确定经费拨付额度。进行这样的顶层设计,既可以为实现教师教育的模式转变扫除体制障碍,又可以迫使受助院校千方百计提高质量,办出教师教育特色,迎接政府、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选择,还可以迫使免费师范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迎接用人单位的市场选择。(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Tim McDonald:教师应加强行为管理能力培训

20241017日,澳大利亚行为管理专家麦克唐纳德(Tim McDonald)在“澳大利亚学校改进峰会(Australian School Improvement Summit)”上发言指出,改进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提供行为管理培训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中建立有效的管理能力。他强调,行为管理培训应基于学习科学系统进行,帮助教师掌握固定方法和程序来减少课堂干扰,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时间。

麦克唐纳德认为,当前澳大利亚教育界过分推崇学生自由和学生声音(student voice),将行为管理的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对教师的行为管理能力没有设定明确要求或提供扎实训练,导致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持续削弱,难以创造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他对澳大利亚教学与学校领导协会(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制定的教师专业标准(Australian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提出批评,认为该标准对“行为管理”的要求过于模糊,导致许多新教师缺乏实际的课堂管理技能。例如,对于具有“熟练”水平的教师,标准仅要求他们“与学生协商清晰的期望”,而要求“高度熟练”的教师使用“灵活的行为管理策略”。麦克唐纳德指出,这种“灵活选择”的方法在课堂管理上是有害的,因为它无法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指导,反而会导致课堂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相较之下,英国的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应掌握的行为管理策略有具体说明,更具操作性。

麦克唐纳德已经与澳大利亚教育教育机构“知识社会(Knowledge Society)”开展合作,开发了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提供行为管理实践培训,帮助教师掌握课堂管理策略。(来源:《光明日报》官网)

返回目录


学术前沿

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

宋萑, 徐淼, 吴雨桐. 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意涵、进展与机制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42(11).

强教必先强师,构筑基于自主知识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是中国当前的关键任务。在强调教师教育的科学性和学科性的基础之上,知识的涵义及其内在分析、外在整合的两条判定条件被界定,自主知识的意蕴从原创性、调适性和批判性三个方面得到阐明。自主知识的生产指向单个/份研究,涉及学术研究论文内部获得结论、生产知识的过程;自主知识的增长指代知识生成的纵切面,涉及不同学术研究之间如何互动、交流、迭代或递归。为了更清晰、具体、深入地呈现中国教师教育的研究进展、自主知识及其生产与增长情况,研究将教师教育划分为六个研究议题:目的与价值;招考、选拔与入口;师范生、教师教育者的素养;学习与发展;环境及其作用;系统。全文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内容分析与案例分析展开,所分析的文献主要是2011年《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的科学研究,尤其是核心期刊论文与实证研究论文。在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的生产与增长部分,政策、实践与理论三个驱动源对于该过程的影响被单独剖析,并以经典案例综合展现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生成的驱动源、内在过程与动态机制。从当前中国教师教育自主知识构建的现状来看,已然有许多成果,整体上存在内在分析性强、外在整合性弱、演绎为主、归纳为辅、批判与否证不足的特征,未来还需在进一步解决教师教育领域长期面对的诸多核心问题的背景下持续走出独属于中国的教师教育科学建设之路。

返回目录

 “善”:一种“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

康晓伟. “善”:一种“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25):57-64.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

宋萑, 周深几, 王兴洲. 以钉钉子精神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J]. 人民教育, 2024(15):20-24.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研究

林一钢, 李昕怡, 徐尚品. 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师范生定向培养政策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4(10).

返回目录

论教育强国建设中地方师范院校的职责与使命

王德强, 陈升雅. 论教育强国建设中地方师范院校的职责与使命[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9):14-23.

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龙头是高等教育。地方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工作母机”,是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发挥好地方师范院校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是每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研究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地方师范院校应主动担负起教育强国建设所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职责,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融通“师范性”与“学术性”,坚定不移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打造新师范为抓手,勇担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以区域教师教育联盟为依托,探索引领服务区域教师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新路径;创新服务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对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互动互促、协同发展的“大教育”格局,诠释地方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价值与使命。

返回目录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国际会议综述

谢晓宇.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与模式创新”国际会议综述[J]. 外国教育研究, 2024(6):125-128.

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研究

王红, 修旗. 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15-16):80-90.

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关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更是提升大湾区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关键。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打开我国教师教育与国际对话的窗口,对提升全球教师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在全球教育治理视角下,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旨意和运行机理,并构建包括领导政策协商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跨境培训研修机制、最佳实践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共享合作机制在内的粤港澳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以参与全球治理的愿景为指引,能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提供路径和范式参考。

返回目录

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建: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

朱旭东, 康晓伟, 黄蓝紫. 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建: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42(10):52. 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24.10.005.

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是实现小学教师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趋于平衡的高质量,并最终指向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它将小学教育作为一门科学与专业的教育,是一种整体上思考小学教师教育活动运行规律的方法论,是“体”与“系”及其相互关系的有机统一。新时代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当前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无法满足我国新时代教育战略需求,无法满足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需求。基于此,研究提出中国新时代高质量小学教师教育体系重建的路径: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小学教师培养机构体系;提高师范生的招生质量,确保新时代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生源质量;加强小学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为新时代小学教师教育体系提供师资保障;加强学科建设,重塑以高等知识为基础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建设;重构“理论-实践”相互激活的新时代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协同提质,重构新时代小学教师教育体系的组织保障机制。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为、难为与可为

黄悦, 邓涛. 教师教育教学改革: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应为、难为与可为[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8):97-104.

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优化研究——以教师研究素养提升项目为考察对象

汪明帅, 杨扬. 跨界学习视域下U-S合作优化研究——以教师研究素养提升项目为考察对象[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15-16):109-117.

研究逐渐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与策略

Keeley K L. AI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M]. Hershey, Pennsylvania: IGI Global, 2024: 480.10.4018/979-8-3693-5443-8.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revolutionizing teacher education by offering innovative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From personalized learning platforms to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AI can transform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These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streamline administrative tasks while suppor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ssential skills like critical thinking and faculty collaboration. A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continue to integrate AI tools, future educators learn to harness data-driven insights and create engaging, effe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xploring these applications further emphasizes the potential of AI to positively reshape the teacher education sphere.

AI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in Teacher Education explores the landscape of AI in training and supporting educators. The book serves educators seeking insights into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AI in a professional setting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I in teaching practices. This book covers topics such as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 higher education, and diversity and equity, and is a useful resource for academicians, teachers, professors,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data scientists, computer engineers, and researchers.

返回目录

在全球教师教育中通过虚拟交流鼓励跨国学习

Slapac A, Huertas-Abril C A. Encouraging Transnational Learning Through Virtual Exchange in Global Teacher Education[G]. Hershey, Pennsylvania: IGI Global, 2024.

教师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开启教学支持、全纳学习和数字素养的新维度

Zhang J, Zhang Z. AI in teacher education: Unlocking new dimensions in teaching support, inclusive learning, and digital literacy [J].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24, 40(4):1871-1885.DOI:10.1111/jcal.12988.

Background: AI can positively influence teaching by offering support for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enhancing digital skills, personaliz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Objectives: This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s the opportunities, difficulties, and consequences of incorporating AI into teacher education.

Methods: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s from 202 college students and 68 staff members.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SPSS software.

Results: The study provides a novel contribution by its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diverse effects of AI on teacher education. It offers beneficial perspectives on the possible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illuminating the far‐reaching changes that AI could bring to the terrain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time yet to come. The research sought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I adop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across five main dimensions: (i) its influence on teaching support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ii) its role in creating inclusive and accessible learning environments, (iii) its contribution to improving teachers' digital literacy and computer skills, and enhancing access to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iv) its positive influence on identifying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facilitating the adoption of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v) its role in strengthen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through improved interactions.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elucidate the promising opportunities that AI presents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obstacles that require resolution for the effective fusion of AI educational settings.

Lay Description: What is currently known about this topic?: AI has the potential to enhance various aspects of teaching, including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personalizing teaching methods. Incorporating AI into education has garnered significant interest due to its perceived benefits in improving learning outcomes.

What does this paper add?: This pape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ffects of AI adop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highlighting bo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It offers insights into how AI can influenc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eaching, such as classroom manage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inclusivity,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or polic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AI into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to leverage its potential benefits in enhancing teaching practices. Policymakers and educators should consider the implications of AI adoption in education and develop strategies to address challenges while maximizing the advantages of AI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课程的评估模式:课程大纲内容分析

Tavakoli E, M. Gamlem S. Assessment patterns in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content analysis of course syllabi [J]. Assessment &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2024, 49(6):878-892.DOI:10.1080/02602938.2024.2334417.

返回目录

通过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开展以研究为重点的微型教学课程研究来培养研究技能

Vígh T.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skills through research-focused microteaching lesson study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24,145:N.PAG-N.PAG.DOI:10.1016/j.tate.2024.104618.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findings of an action research project that developed, implemented, and analyzed the efficacy of a model combining microteaching lesson study with research-focused activities. The research involved 45 preservice student-teachers.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their research reports, and their research skill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xperiences were examined using statist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 The student-teachers performed better at analyzing the microteaching lesson study than at formulating research aims and questions, drawing conclusions, or conducting literature reviews. The research-focused microteaching lesson study helped them connect theory with practice, develop pedagogical knowledge, and become familiar with research-based teaching practice.

数字第三空间的出现:教师教育数字化实践评估的机遇与局限

Daza V, Gudmundsdottir G B, Lund A. The emergence of a digital third space: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digital practice assessment in teacher educ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24,127:N.PAG-N.PAG.DOI:10.1016/j.ijer.2024.102415.

返回目录

成果推介

 “4年职前+6年职后”全职业链乡村小学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刘济良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依托三个支撑的“一贯穿二融合”物理师范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成果完成者:吴先球,唐志列,张军朋,熊建文,王恩科,许桂清,俞开智,唐小煜,李丰果,李铭,朱诗亮,刘朝辉

学校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返回目录







教师教育专题信息

2024年第8

2卷第8期•总第11

2024928日发布


编辑:沈其娟、白益民   排版:沈其娟

初审:白益民 复审:沈其娟

上海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234上海市桂林路100

徐汇校区西部计算中心2

网址:https://ghc.shnu.edu.cn/jsjyztxx/list.htm

电话:(86.21).6432.2156

(86.21).6432.2596

电子信箱:teupdat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