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丨认证赋能 提升师范教育水平

发布时间:2024-10-08作者:浏览次数:10

淮南师范学院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成效显著,已有9个专业通过二级认证。学校通过统筹规划、制度建设、学习培训和调研协调等措施,推动认证工作。部门间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专业层面注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该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副处长储昭霞分享了一系列具体举措。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提出“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建设,全面提升师范教育水平……改革师范类专业认证”。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成功通过多个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高等学府,其在推进师范教育质量提升与专业认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此,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处副处长储昭霞,为我们系统梳理了淮南师范学院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所采取的一系列具体举措。

麦: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最新情况是怎样的?扎实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学校有哪些突出的特色举措?

储昭霞:按照“十四五”规划,我校12个师范类专业均需参加认证,目前已有生物科学、化学、英语等9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体育教育、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3个专业正在积极准备参加今年和明年的认证。

我校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扎实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切实以认证为抓手,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具体举措如下:

学校层面抓统筹,着力下好全校认证工作一盘棋。一是抓规划计划,将认证工作列入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有计划推进,并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列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且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党政负责人亲自部署。二是抓制度方案,出台《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和年度认证工作方案,做好认证总体安排部署。三是抓学习培训,校领导亲自带队,学习师范类专业认证新精神和新要求,近年来开展校院两级专题培训与研讨学习共计50余场次。四是抓调研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估办公室负责人,多次深入相关二级学院,调研学院需求与困难,指导帮助学院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

部门层面抓协同,着力扛好认证工作各职责。在认证工作中,职能部门积极与二级学院协同联动,做到“给政策促发展、建制度促规范、以研究促评建、用服务做保障”。例如,教务处注重加强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指导、健全质量标准与教学规范、建立健全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等工作机制,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范类专业认证相关教学研究项目的建设。人事处着力加强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处、团委和就业创业工作处等部门负责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师范生养成教育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作。财务处、资产处、图书馆提供经费保障、教学条件保障和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等服务。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等有关二级学院积极开展教师指导与培训,从公共课、学科基础课等课程建设方面为认证学院提供帮助。有关部门和学院的密切配合、有效衔接,为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专业层面抓评建,着力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专业是认证工作的责任主体。我校自师范类认证工作开展以来,师范类专业认真领会与把握认证标准要求,成立认证工作组,制定认证工作计划与方案,以着力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骨干教师为己任,落实“一践行三学会”目标要求,严密“反向设计”,强化“正向施工”,全面修订基于OBE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各师范类专业不断完善质量标准,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健全院系层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扎实开展自评自建,提升专业内涵,促进专业特色。

教师层面抓课程,着力课程教学改革与改进。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建好课程是认证理念和工作要求落细落实的关键环节。我校通过认证专业全员培训使教师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认证工作中的责任,也提高了其对OBE理念下课程建设的认识。教师们以基于OBE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课程教学实施、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课堂教学持续改进为抓手,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成效。

麦:学校在专业认证各项支撑材料的组织及整理工作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积累?您认为尤需注意哪些问题?

储昭霞:专业认证的支撑材料主要用于佐证《专业自评报告》。在支撑材料的组织中,我认为“精”“准”很重要。“精”就是材料要少而精。“准”就是要能准确支撑自评报告的内容。

在支撑材料准备中,我建议:首先,在认真研读认证标准和《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系统编制支撑材料的目录清单,明确收集、整理的支撑材料具体内容。第二,专业层面要建立明确的支撑材料格式规范要求,保证支撑材料的规范性;第三,要有专人负责支撑材料的汇整工作,熟悉支撑材料,能及时协助查找到相关材料。

麦:依据您的工作经验,师范类专业认证过程中,专业的自评自建工作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和困难?

储昭霞:我认为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认证标准理解不深入,内涵要义把握不精准。认证标准内涵丰富,有时专业甚至学校管理部门,对标准的内涵要义把握不清、理解不够透彻,导致专业自评自建工作落实不系统、不全面、不专业。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学校主要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强化培训学习,强化理念认同,强化标准理解。例如,如我们学校,在专业认证申请环节、自评自建环节、网评环节、专家进校前环节等均会有针对性的专题辅导交流。

二是专业缺乏系统设计,自评自建呈现“被动式”“零散式”的现象。有的专业在自评过程中,对认证标准理解不到位,对“评什么”“建什么”“怎么建”认识不清晰,导致专业自评就是在被动的“回答问题”,有时是“想到哪里”“回答哪里”。针对这一问题,建议专业或者所在专业的学院,可以成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要有2~3位核心组成员,在认证前期,对照认证标准要求,做好详细的方案设计,明确任务分工、具体工作要求、基本工作规范,这样“一张方案”落实到底,专业自评自建工作推进将会更加有序、从容。

三是职能部门合力不够,专业自评是单打独斗。有的学校,可能存在“专业认证就是专业的事”这一现象。其实不然,专业认证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职能部门的统筹谋划、协调推动和分工合作,才能达到以师范类专业为抓手推动教师教育整体改革的目的。例如认证中,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质量保障等,均需要职能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针对这一问题,一是学校层面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例如成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二级学院院长作为成员,统筹协调解决专业认证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学校负责认证工作的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好管理指导与推进协调的作用;四是要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充分调动专业及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真正的参与认证,通过认证切实改进教学。

麦:学校是如何对教学过程质量进行常态化监控的?有哪些特色做法?

储昭霞:我校做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1)完善校院两级督导工作机制,加强课堂教学评价。我校建有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60余人,年均听课近3000节次,实施教学督导信息周反馈制度,通过自主开发的教学督导信息反馈系统,每周定期反馈课堂教学异常信息,并及时跟进整改情况。

2)实施日常课堂教学巡查制度,定期反馈课堂教学信息。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建有全课堂教学监控系统,可通过线上巡查,及时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基本状态,反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开展专项教学检查,加强重点环节教学质量监控。不断强化课程考核、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专项检查,加强理论课、实验实践环节质量监控,尤其是“三习”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4)健全三级达成评价机制,全面开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评价。我校连续多年全面开展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三级”达成评价,开展应届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与中期发展评价,深入了解学生培养质量和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培养目标达成等情况。开展在校生学习情况及满意度调查,形成《调查报告》。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总体比较满意,满意度均在85%以上;95%以上的师范生对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基本满意及以上水平。

麦:在“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方面,学校有哪些好的做法?

储昭霞:修订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自2020年启动专业认证以后,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及时修(制)订规章制度近30项,规范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流程与要求,并注重强化制度执行与检查。

完善质量标准,健全标准体系。先后完善了课堂主要教学环节、“三习”质量标准、毕业(论文)等质量标准,教学各环节有标可依。

出台政策文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如健全校地合作机制,推动“U-G-S”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加大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引进力度,在职称评聘中给予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课题,以研促改。

麦:学校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整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

储昭霞:在健全机制方面,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实施办法》等制度,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一院一策,健全持续改进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进整改,强化整改结果运用,形成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

 

在以督促改方面,为固化师范类专业认证成果,以评促改、以评促强,学校适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整改专项督查,邀请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重点对已认证专业的认证整改情况进行把脉与指导,有力促进了专业的再认识、再改进。

在以导促改方面,注重加强认证管理部门的队伍建设,提高管理干部专业化水平,加强学院层面日常整改的督促与指导,加强校级层面整改工作的协调与推动,引导部门、学院将整改工作融入日常工作。(来源:麦可思研究微信公众号)